黄宇新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对立的艺术观的根本分歧,就在于如何认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坚持艺术观上的唯物论,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一、从艺术的起源看: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不但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对象
例如两万五千年前产生于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中的一幅壁画——《受伤的野牛》,画中的野牛被箭射伤后翻倒在地,姿态十分生动逼真。壁画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手段的社会生活情景。又如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出的大量画有彩色图画的陶器,其中有的画着鱼、鸟、鹿等动物形象,表现了当时人们在狩猎生活中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二、从艺术的表现内容看:艺术的题材无限广阔,艺术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彩
1.描写真人真事的作品:在戏剧、电影和报告文学中,就有很多是根据真实的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创作的。假如没有小刀会起义的英雄事迹,就无法创作舞剧《小刀会》;没有林则徐禁烟的历史事实,就拍不出电影《林则徐》;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生活,也就不可能写出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在这一类纪实性的作品中是不可胜数的。
2.人物和故事是虚构的作品:阿·托尔斯泰曾说过:“没有虚构,就不能写作,整个文学作品都是虚构出来的。”但虚构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不朽典型阿Q,就是他以家乡的一个短工阿桂为主要原型,凝聚了自己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深刻观察而创造出来的。这一例子说明了艺术的虚构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遵循生活发展的内在规律,经过想象来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
3.描写自然现象的作品:如山水诗、风景、花鸟画等,艺术家在描写这类景物时,往往都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中寄寓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同毛泽东同志的咏梅词相比,一个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表现了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文人的伤感情绪;一个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抒发了坚贞不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胸怀。艺术中的自然景物总是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寄托着人们的愿望和理想,作为一种“人化的自然”,它往往是社会生活比较曲折的反映。
4.描写超现实事物作品:如神话、童话及科幻故事为题材的各类艺术作品,这类作品的内容反映,不是直接的、写实的反映,而是通过人的幻想,对现实作了曲折的、夸张的、变形的反映,例如“夸父逐日”、“羿射九日”,反映了远古时代干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要征服天灾的愿望。这类作品中的“幻”正是现实生活中的“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事习俗为依据,而不是凭空虚构的。
从艺术的表现内容来看,凡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都是这样那样的社会生活反映,或是直接的、具体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曲折隐蔽的反映。为了创造出优秀作品来,在有专业技术基础上,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才能更好地掌握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物,达到准确的艺术再现生活。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