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09-12-10 06:47王艳红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图式理论图式能力培养

[摘要]图式理论是阐释阅读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语言学家认为图式是一种知识结构,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世界的阐释。图式理论强调读者可以运用图式知识对所读文字材料进行主动解码。以图式理论为框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进行探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图式知识,从而提高对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图式 图式理论 阅读信息 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王艳红(1975- ),女,黑龙江鹤岗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黑龙江哈尔滨150301)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职高专科研项目“‘图式理论在高职院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1535012)的研究成果之一,以及哈尔滨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科研项目“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702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24-02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阐释阅读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近年来被外语教学研究者用于解释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外语阅读过程。图式理论与语篇理解的互动研究,尤其是图式在理解语篇意义的过程与认知机制方面,以及探讨大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语篇理解是交际双方互动的结果,读者对语篇理解的程度不仅受到语言知识、专业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还与一个人的经验与阅历密切相关。一个人积淀的经验与阅历越丰富,对语篇理解的反应就越迅速、越积极能动。经验形成各种各样的图式(schemata)储存在读者记忆库中,帮助读者在阅读语篇时检索出所需意义。

一、图式概念的阐释

图式在关于认知发展及知识建构的研究领域很有影响力。187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1932年,巴特莱特(Bartlett)提出图式理论,把图式定义为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大脑中的动态组织,并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1967年,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开始用图式概念来理解和解释儿童的认知变化。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默哈特(Rumelhart)把图式视为以层级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板块”。对于图式的界定,不同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威多逊(Widdowson)把人们共有的经验、对约定俗成的事实的认识称为图式知识。库克(Cook)指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称“背景知识”,即人脑长期记忆对世界的认识。范·代克(Van Dijk)认为图式是“高层次、复杂的(甚至是约定俗成或惯例的)知识结构”。安德森(Anderson)则认为图式是指“每一次理解都需要借助一个人对于世界的固有的知识”。

尽管这些定义措辞不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图式是一种知识结构,是人们已有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图式是语义记忆里的一个结构,它对一群信息期望的排列作出规定。在图式理论中,图式代表一般性的普遍知识。图式在不同的抽象水平上互相交织、互相包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网络性的。因此,每一个图式都能和许多其他图式互相连接起来,共同构成一个知识网络。在认知活动和语言使用中,激活图式网络中的一个知识结点,有利于该网络中其他知识的表征和提取①。图式可以分为三种: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或称做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语言图式指读者在语言方面的知识,如读者在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方面所积累的知识,这是读者理解语言材料的基础;内容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所涉及的主题或该领域的相关知识,是指文章的内容范畴;而形式图式(修辞图式)指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如不同类型文章的总体结构及其段落的修辞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二、图式理论与阅读信息的理解

语言学家认为人们对阅读信息的理解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一种是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古夫(Gough)等人提出的“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该模式认为人们以一种相当机械的“被动”方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接收、编码、贮存和输出;阅读过程就是对字母、单词、句子、段落到更大语言单位的详细而精确的辨认过程。这种模式的缺陷是它把阅读过程视为线性的被动理解过程,从而忽视了读者在信息处理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另一种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古德曼(Goodman)提出的“自上而下”(Top-Down Model)的阅读理解模式。该模式认为,“阅读是一个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在每一个认知层次上都发生的推测与验证相互交替的过程;读者不再需要精确地辨认每一个单词与句子,而是根据自己原有的语言信息和文化背景知识有选择地挑选有用的信息,并在阅读过程中一边推测、预测,一边验证、修正以达到正确地理解。这种模式的缺陷是过分强调推测的作用,会导致主观臆断的发生。第三种是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Rumelhart)提出的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approach)。他认为阅读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来自书面文字的视觉处理和来自大脑中已有知识或称背景知识的非视觉处理的有机结合。因此,阅读就是读者把文本由文字符号转化成意义的心理过程。这种模式就是将前两种阅读模式简单叠加起来。并且鲁梅哈特等人提出相互作用模式之后,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图式理论这一心理学概念。

笔者认为,图式理论相对于相互作用模式而言对阅读信息的理解更具有阐释力。根据图式理论,阅读归根结底是给合适的图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图式具体化的过程。因此,图式理论相对其他三种阅读信息理解模式,更为科学,对现代阅读方式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图式理论(Schemata Theory)认为人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经过与已经储存在记忆中的原有信息相联系与比较的判断思维过程。人们在接受新信息之前在头脑中就已经储存了无数知识,包括语言知识、逻辑知识、百科知识以及个人经验或先前学过的所有知识等等。这些知识经过大脑的加工,分类储存,并且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之中。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利用文本中出现的语言线索与自己的背景知识等来重新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一篇文章能否在读者头脑中呈现出它的连贯意义,需要读者运用图式理论知识挖掘语篇生产者所隐含或省略的语篇成分,读者需要根据具体语篇和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与认知语境)等相关知识来激活自己大脑中图式网络的全部或部分知识,从而对文章形成连贯的理解。

三、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按照图式理论的观点,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读者可以运用图式知识对所读文字材料进行主动解码。读者对作者意思理解的多少与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自身知识水平与范围。围绕图式知识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1.加大文化背景知识图式的输入。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语篇接收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重新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因此,加大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文字符号本身并不载有意义,它只是一种介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体,只有当读者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语篇信息联系起来,语篇意义才产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该文章背景知识的材料,如利用网上资源或报刊、书籍、杂志等纸质资料。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可以丰富自己头脑中的图式知识结构,从而减少由于不具备该文章的背景知识结构而造成的阅读障碍。

2.重视阅读前的准备活动。图式理论认为,要顺利完成阅读理解,读者必须具备适当的图式,而且必须能调动相关图式对所读文字材料进行主动解码。而阅读前导具有两个作用,它为读者提供或使读者建构一个新的图式,以便组织文章信息;或者提供连接信息以激活读者现存的有关图式②。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正式阅读之前,可以就文章的主题意义提出几个问题,并就该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学生有关该文章背景知识图式被激活,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填补理解文章主题的一些空白图式,主动利用大脑中拥有的背景知识来达到“自上而下”的高层次图式的实现。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owerpoint上的幻灯片、影片、电视节目、录像以及自制课件等,这些都能生动、形象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助于启发学生推测阅读材料的内容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激活学生现有图式。外语阅读中的图式既有语言的,又有非语言和文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扎实的语言基础是理解文章的基础。缺乏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能识别阅读材料中的字、词、句,也就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对语言基础的掌握,包括语音、词汇以及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和习语以提高他们的语言图式结构。还应重视背景知识的传授,以丰富其内容图式。因为如果缺乏内容图式或调用内容图式的能力,那么即使有一定的语言水平,也无法建立假设,进行有效的阅读。另外,教师还应重视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各种文章结构及特点,训练学生运用标题、语篇标记和关键句去识别文章结构,并运用文章结构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阅读所必不可少的形式图式。

四、结语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即图式理论中所强调的读者头脑中固有的知识或经验对接收到的语篇信息产生影响,共同形成对语篇信息的理解过程。图式知识在理解、学习和记忆中起着决定因素。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图式知识越丰富,其理解和记忆力越强。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语言知识,还需要客观世界的知识和提取这些知识的阅读技能——掌握信息处理方式,理解语篇的具体信息。同时要不断激活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各种图式,通过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阅读教学之前的精心准备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等来提高他们现有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从而促进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注释]

①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44.

②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90-191.

[参考文献]

[1]雷在秀.图式理论与语篇理解的认知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航.图式与外语阅读理解[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2).

[3]刘丽军.图式理论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9).

[4]柯贤兵.语篇理解中的图式认知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7(2).

[5]斯琴,李满亮.从图式理论的视角看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6]张琦.图式论与语篇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猜你喜欢
图式理论图式能力培养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初探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