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措施的再思考

2009-12-10 06:47廖钦初李国杰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工学带头人双师

廖钦初 李国杰

[摘要]要建设一支能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应该在对“双师型”师资内涵和现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考核机制,做好专业教学团队梯队建设,加强兼职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培训等措施,构建有利于人才持续发展的优良环境,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廖钦初(1962- ),男,广东河源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李国杰(1978- ),男,河南郑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广东广州5103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42-02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生产的学习,工学结合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提高“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才能强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院校“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对“双师”内涵的认识误差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双师型”师资的内涵存在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

1.“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职称”教师。即引进具有一定职称的企业人员,进入高校后转评为高校职称,“双师”就是“工程师+讲师”。这一类人员的“双师”素质是值得商榷的。

2.“双师型”教师即有“双师”经历的教师。就是引进曾经在企业工作过的满足高校教师学历要求并经过一定教育理论培训的人员。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不高的情况下,引进的人员是否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操作技能,有无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技能训练,是否符合高职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均未认真考察。

3.“双证”教师即“双师型”教师。就是以教师是否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或技术等级证书为标准,特别是在职业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有的教师取得的证书与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无关,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是否等值值得怀疑。

此外,从学校的“双师型”师资建设思维角度来看,主要焦点是准教师,鼓励原有教师成为“双师型”。这给刚从中职学校转到高校的教师和刚大学毕业的教师带来了诸多压力,而学校没有从群体或整体的视角来思考并寻求解决途径。产生这些认识误差的原因很多,其中,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以及教育教学评估过程中过于追求数量指标的做法就是关键症结。

(二)“双师型”师资数量少

据有关调查发现,2001~2006年,某省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力度都很大,但在人才来源上,50%以上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20%是其他高校教师,从企业和科研机构调入的不足30%。高职院校这种人才来源方式与社会发展人才供应的现状有关,这也使得高职院校加强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由于财政等限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

(三)“双师型”师资质量不高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张謇曾指出:“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居今之世,舍知行并进,尚安有所谓学务哉!”在他看来,真正有效的学习在于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或者专业实践工作经历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有些教师虽然有实践经验,但未曾在企业直接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对实际生产流程不熟悉,不能根据企业岗位需要,编制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我们也发现,从企业调入的教师由于不熟悉教学方法,对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缺乏必要的认识,教学效果往往并不能让学生满意。

(四)高水平兼职教师聘请难

聘请高水平兼职教师可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对于加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许多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聘请兼职教师。如德国兼职教师占职业学院教师的60%,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达80%以上。

由于受到政策、资金、地理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从企业或社会聘请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比较困难。据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周边高校聘请兼职教师,他们缺乏高职教育的专业实践教学经验,对生产经营不太熟悉,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不能保证工学结合过程中高职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的完全对接。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兼职教师虽相对容易聘请,但还远远不能与工学结合的要求相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更难聘请高水平兼职教师。这也是影响我国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工学结合对高职教师的素质要求

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哪些素质才能真正满足工学结合的需要,这是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解答的问题。当前,我国在教师上岗条件中没有明确区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的上岗资格条件,而在入口上没有严格审核,使得教师上岗后难以体现高职教师的特色。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并总结了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独立承担专业和实训一体化教学,单独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能参与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具有职业技能考评能力,并且取得考评资格证书;理解生产岗位及其现场环境,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过去,我们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有误解,一些教师到培训基地培训几天就算是“双师”素质教师了,显然这是错误的。“双师”素质教师不仅应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实践技能,熟悉行业发展态势,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需要。

三、建设“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措施

(一)通过实施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

所谓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就是要求专业教师在5年内参加专业实践累计达到2年以上。专业实践应该包括:脱产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学校名义承担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带学生驻企业实习以及专职实验室建设等。

要落实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关键在管理,所以学校要出台教师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的管理办法,对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过程管理、考核办法、待遇和保障措施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做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同时,可以利用《教师专业实践活动手册》,要求教师对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的整体过程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申请计划、实践内容、企业考勤、企业考核评价结论等。此外,还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收集新工艺样品、先进设备图纸、流水记录、调研报告等生产一线材料,以满足“工学结学”的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实践活动手册》也是教师参加专业实践的考核依据之一。

通过专业实践使专业教师技能操作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并具有处理、解决复杂、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能力,使专业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二)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队伍,促进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带头人队伍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专业带头人要更多地体现管理、设计能力,要能够组织教学团队设计和实施专业课程,这样的专业带头人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带头人队伍水平,使得专业带头人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与科研能力突出,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强,既熟悉行业技术新动态,又能把握专业建设方向,成为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人物。通过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社会服务上的引领作用,营造专业的内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主要措施包括:

1.有针对性地引进有企业经历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对现有专业带头人继续进行人才开发,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专业带头人的持续发展。如定期安排企业进修或生产岗位新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出国进修或参加国内学术活动;改善实验设施,支持专业科技研究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

2.对专业带头人培养实施“动态管理、年度考核”的质量控制措施。阶段性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组织专家每学年对专业带头人的工作进行审议,并给出建设性意见。每两年考核一次,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专业带头人资格。

(三)通过校企合作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

建设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德国建立有“企业培训师”库,“企业培训师”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加大兼职教师对专任教师的比例,提高兼职教师整体素质。

1.利用学校的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成立兼职教师资源库的管理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工作。兼职教师资源库主要功能模块应包括:兼职教师的基本情况、企业背景、教学过程、培训过程以及考核管理等。

2.建立校企交流平台。加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业务交流,专兼结合共同开发专业岗位能力核心课程。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行校企互聘制度。

3.制订并实施兼职教师“教前培训”计划。通过实行兼职教师“教前培训”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兼职教师既“会做”,且“能教”。

4.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考核,动态管理。定期对兼职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业绩水平进行综合考核,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和动态管理。

(四)通过制度保障,构建有利于人才持续发展的优良环境

1.实施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它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资格证,更强调教师的企业经历、实践能力和职教能力。所谓“企业经历”是指初次认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要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实践能力”则要求教师通过专业训练达到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水平。“职教能力”主要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说教能力,通过组织专家测评组对授课教师进行现场测评。

2.实施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以“双师”素质水平、职教能力等因素为主要依据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标准,发挥职称评聘在师资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用、择优上岗。

3.推进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校内分配的激励作用。突出素质、贡献、责任与报酬的一致性,强调工作质量与工作绩效的考核,使校内分配制度有利于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叶小明.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工学带头人双师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四川:部署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计划5年行动
政策资金扶持 重庆培养五类农村致富带头人
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农学占比最高
高校“双带头人”建设中的困境及应对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