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拜师》听课随想

2009-12-08 08:36张枢宜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拜师福楼拜莫泊桑

张枢宜

听了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的《莫泊桑拜师》一课,感触颇多,下面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 整体把握,感知大师

潘老师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老师不失时机地围绕“拜师”这条主线追问:

师:莫泊桑共有几次向福楼拜请教?

生:三次。

师:福楼拜三次指导莫泊桑的主要目的是让他在写作中怎样做?

生:福楼拜三次指导莫泊桑写作的核心就是让莫泊桑学会观察。(老师相机板书:“观察”)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本文的阅读重点,产生阅读期待,同时也为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初步感知福楼拜和莫泊桑两位大师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 对话交流,走进大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目标、任务、价值都是在师生交流碰撞的过程中生成和实现的。所以,应该让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始终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对话中递进。

下面就是潘老师针对福楼拜第二次指导莫泊桑时所说的一段话,与学生展开交流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话很特别,你能知道特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这段话一连用了9个问号。

师: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福楼拜用了一组一组的对比,来说明在不同情况下、不同时间里,马车的特点是不同的。

师:是呀!只有仔细观察比较,才能发现马车的不同之处和特殊之处。那么,这一段的第一问和最后一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生:这两句话都是告诉莫泊桑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

师生交流到这里,按说这个环节可以结束了,可是潘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进行了追问:“同学们,福楼拜没有直接告诉莫泊桑答案,而是将这一连串的问题抛给了莫泊桑,你觉得福楼拜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这一发问把问题引申到了文本之外,真可谓有画龙点睛之妙。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议论开来。有的说:“福楼拜这一连串发问,目的是让莫泊桑自己去揣摩,这样会记得更牢固”;还有的说:“直接告诉莫泊桑,就显得过于肤浅,只有让他自己去观察、去实践,才能发现事物间的不同点。”

师生融洽和谐的交流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更是学生走进福楼拜这位大师心灵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大师的形象得以升华,学生们仿佛在聆听着大师那不绝于耳的点化,感受着大师充满温馨和智慧的谆谆教导,从而与大师有了一次完美的心灵对话。

我们再来品悟潘老师教学莫泊桑第三次拜师的过程:

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时始终是“微笑”着的,你能看出什么?

生:能感觉到一个文学长辈、文学大师对后辈的关爱。

师:从福楼拜通过列举许多生活中平常的事例,告诉莫泊桑要善于发现新特点的对话中,你对福楼拜又有怎样的认识呢?

生:这说明福楼拜是一个善于“从平常的地方,发现不平常”的文学大师。

至此,一个率真和善、充满睿智、循循善诱的大师形象已在学生内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有了潘老师的精心预设和巧妙引导,才有了学生与文本的融合,才有了学生与大师间的心灵碰撞,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大师的心灵空间。

对另一位文学大师莫泊桑的介绍,潘老师则是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后“作家卡片”里对莫泊桑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莫泊桑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体会到:莫泊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正是他善于观察,刻苦勤奋的结果,正是由于恩师指导的结果。这样,一个勤奋进取、谦逊好学的文学大师形象也很自然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立起来了。

三、 拓展升华,追忆大师

潘老师巧设写话练习,完成小练笔:让学生以莫泊桑的口吻,写一段话追忆恩师福楼拜。

这是潘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又一亮点。由于福楼拜的大师形象已完全融入了学生的内心,所以学生写出的话语情真意切,表达了学生对恩师由衷地感激和怀恋。

潘老师的小结语是这样的:“是呀,师恩难忘!我们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全是赞美和怀念恩师的。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来说,对恩师的感悟会更加深刻,让我们牢记师恩,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老师,回报社会吧!”这段语重心长的结束语,既是对本篇课文的提炼总结,同时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目标的升华,真可谓是妙笔之作啊!

抓住文本的主流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升华,使学生自觉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真正需要,在读写结合中把阅读教学引向生命和生活世界,真正凸显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徐州市沛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拜师福楼拜莫泊桑
拜师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湍河之畔拜师记
湍河之畔拜师记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福楼拜的『笨学生』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福楼拜的「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