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洋
摘要:简要分析了德、俄等语种按专业建立双语术语库的迫切性与可行性;指出专业工具书的短缺和滞后,严重制约了这些语种科技翻译总体水平的提高;呼吁尽快按专业建立股份合作式的商业性双语术语库,以便直接和国际先进翻译模式接轨。
关键词:科技翻译,工具书,术语库
中图分类号:N04;H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09)05-0028-04
众所周知,科技文献资料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学术和技术交流,其形式是以另一种语言的标准化术语为核心的、具有专业独特性的语汇,对原文意义进行精准转述后形成的新文档。用词规范化和表达专业化,是科技译品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个要求,必然译名混乱、歧义丛生,无法让业内读者理解,也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如要使译品合格,通常必须使用相关的专业词典。专业辞书承载着描述和传播相应专业概念、定义和规律的专门用语,是完成科技翻译所必需的工具和圭臬。
然而,目前中国科技翻译的专业辞书出版使用状况如何呢?英语的情况最好,印刷版的,电子版的,可以说一应齐全。日语次之,但远不能和英语比肩。其他如德、俄、法、西等语种,情况不容乐观,许多专业只能依赖几本通用词典和几近孤本的专业词典,因而常常遇到手头没有合适的辞书或辞书严重滞后的困扰。
比如德语,机电专业比较幸运,197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就出版了《德汉机电词典》,1989年出版了修订本,易名《德汉机电工程词典》,2003年又出版了新编本,词条都在14万条以上,能够解决问题。其他诸如化工、石油、冶金、测绘、矿业等专业就明显不行,有的虽然有工具书,但不是收词局限,就是滞后多年,让人几乎无法开展正常工作。而土建、纺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专业,书架上至今都未见到专业辞书的影子。就化工专业而言,还能用的就是1962年版的《德汉化学化工词汇》。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也没有修订版或新编本。虽然1992年曾由化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小型的《简明德汉化学化工词汇》,但由于词汇量少(3万余条),难以解专业翻译之渴。
又比如俄语专业,工具书同样也十分缺乏,许多信息无处可查。同样以化工类为例,虽然化学工业出版社前些年也出版过《俄英汉科技词典》,但可惜是名不符实,只是把现有的一些旧词搜罗了一遍,并没有多少新词新义。解放初刘泽荣编纂的《俄汉大词典》中查不到的,它上面差不多也查不到,没办法,只能从网上去查些俄文例句,慢慢地从中体会一点意思。或采取“曲线救国”方式,先从英文字典中去查找,然后再和俄文对应。可以想象,这是一种何等艰巨的劳动。
那么这些语种在科技翻译中遭遇的这种尴尬是怎么造成的呢?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比起英语,小语种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少得多,读者群的规模难以形成诱人的市场。笔者曾经为出版编撰中的《德汉化学化工新词典》联系过京沪地区的五个出版单位,其中包括专业最为对口的化工出版社,结果都遭到了众口一词的拒绝。出版社否决的理由,不是因为词典本身的原因或者不能满足出版计划的期限要求,而是根据立项前的匡算,发现无法获得利润。他们告诉我,德文是小语种,一般出版社都需要外聘编排人员,因而成本就高出英语类许多,加上化工又不是像机电那样的大行业,几百元一本的大词典,能够购买的读者实在是少之又少。出版社为了生存,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是市场经济的巨掌,无端制约着小语种专业工具书的出新换代。
面对这种社会转型带来的职业挑战,在小语种科技翻译园地中耕耘的企业或译者,是否可以采取屈从或等待的态度呢?笔者以为是不可以的,因为,我们还应该承担一份职业本身赋予的社会责任。
根据中国版本图书资料统计,大中型项目引进技术的科技翻译占到全部翻译产出的70%以上。从翻译市场来看,科技翻译的内容也要占到翻译总量的70%。另外,请看笔者对京沪地区若干翻译机构调查的数据(见表1)。
从表1的统计中可以看出,英语占翻译总量的六成,德语和日语大体在1.3~1.5成左右,俄语和其他语种在1.3~1.6成上下。就是说,大约有近40%的翻译工作量是由小语种译者完成的。如果对全国正在运行的3000多家翻译公司和国企翻译部门的业务量统统进行计算,那么,一年当中在工具书短缺或滞后的工作状态下产出的科技译品会有多少呢?别的不说,单就某大型国企新不锈钢项目3000万字以上的笔译量中,就有约1200万字的文本资料,可能是在如上所说的不良工作状态下形成的。如果按照全国翻译行业年产值250亿元推算,七成中的四成,小语种科技翻译产出也有约70亿元,折算成文本字数无疑还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这样一个天文数字的文字信息,带着工具书原因导致的译意缺陷流入大江南北的各行各业,这会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只是因为这种影响是分散的、隐忍性和渐发性的,通常不一定会导致突发事件,就可以不为从业者、营销企业、行业学会和管理部门引起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吗?
笔者认为,对于解决专业工具书短缺和滞后问题,还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且还直接关系到翻译质量、效率和语种总体翻译水平的提高。因此,不管是于人于己,还是于国于民,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直接创建以标准化术语为核心的、具有专业性的术语库,使需要检索的词汇电子化,以便从纸质词典匮乏的困境中突围出来。
以标准化术语为核心的、具有专业性的术语库,是面向翻译的,是“根据需要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术语对应词、含有较多的语言学信息(如词性、语境、用例等)的术语库”。因为这种术语库除了收入作为建库核心的标准化术语外,还收进了“含有较多语言学信息的”、不是规定性,而是描述性的非标准化术语。另一方面,作为翻译,不仅会碰到学术性强的科技论文、学术著作、专利文献和契约合同等语篇,而且也要翻译操作手册、安装指南、产品说明书、项目可行性报告等学术性潜化、行业和企业特征却相对显著的技术文件。因此,这种专业术语库,不仅要收录与科学家、工程师对话的“高雅”书面语,而且还应列入和工厂倒班操作工沟通的所谓“俚俗语言”;既要收入用词有特殊规定并已被普遍接受的专门用语,又不能遗漏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所谓“企业语言”。这就是我们构建和设置专业术语库的基本原则或要求。
目前,国内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很少,多为翻译公司或大型国企的翻译部门所建,规模不大,信息单一,基本上就像词典,供内部使用,远未达到国家标准规定中的要求。笔者呼吁建立的是商业性的但是又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大型专业术语库。
为什么是商业性的呢?此前笔者曾经询问过相关行业协会的负责人是否有建设专业术语库的打算或计划,回答是“是件好事情,但是钱呢,从哪儿来”。说的是实话,要一个松散的群众性学术或
行业团体,来承担提高某语种或某行业的科技翻译整体水平,实在是勉为其难。当然,如果能够建成可免费上网检索的术语库自然更好,但是谁来承建?最责无旁贷的自然应该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然而,据笔者了解,名词委也有难处,至少目前还没有经费实施此类计划。至此,要建库,只有“华山一条路”,那就是创建“股份合作制”的商业性专业术语库。
所谓“股份合作制”,就是通过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利益模式,把分散的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实现资源共享,进而达到谁出力谁受益的目标。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笔者以为最好根据我国翻译市场的实际需求量,依次分机械、电子、化学化工、汽车、医学、经营管理、法律和经济等专业来建库。术语库网站可设置管理人员与社会沟通的交流窗口,听取该专业技术人员和翻译人员对术语库的意见和建议,并可定期举办各类讲座,提高网站的品牌和知名度,使更多的公司或人员加入到建设和使用该术语库的队伍中来。同时,也可把术语库的内容制作成光盘出售,也可实行会员登录制,在网上供人下载,加入到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Trados、Transit或Across等)的词库或MultiTerm术语库中,进一步提高翻译的速度和质量。专业术语库在面向翻译服务的运行中,可使其创建、加工、更新和销售逐步实现规模化,分阶段形成产业链。销售收入可用于支付术语库的建设和维护,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里,值得特别重视的是,汇整其他单位或个人相关专业的术语库或术语条,是“股份合作制”的核心,也是合作建库的难点所在。如何汇整?笔者认为最可行的途径是股份式汇整。所谓股份汇整,就是把各自术语库中的术语条折合成股份参入待建库中。比如,要创建化学化工专业术语库,可以由大型化工企业的翻译部门、化工情报所、大专院校或有实力的翻译企业发起并组织,征召建有该专业术语库的单位或个体译者,强强联合,一起来筹建本专业的术语库。如果发起单位找到了五家合作伙伴,那它就可以召集参股各家的专业人员,分别对六个术语库中的术语逐条进行校核和评定,最后得出初创阶段的六家股东各自有多少条互不雷同的术语,有多少条雷同的术语。然后以每10个互不雷同的术语作为l股;雷同的术语,以雷同频率的比率折算成股。比如,经联合评审会评定后,发起单位的术语库中有1万条与其他五家合作者完全不相同的术语,有3000条与其他合作者有雷同的术语。那么,没有雷同的10条为1股,就有1000股;有雷同的3000条中,1000条与其中的一家有雷同,则可按照0.5的频率比率折合,1000÷10×O.5为50股;还有1000条与其中的两家有雷同,则可按照O.33的比率折算,1000÷10×0.33为33股;再还有1000条与其他五家有雷同,则可按照O.16的比率折算,1000÷10×O.16为16股。经过相加,发起单位可为新建库提供的术语有lO 990条,折合为1099股。其他合作单位以及以后参加的企业或个人,均可按照此法推算入股。当然,这仅仅是笔者认为最可行的一种建库利益模式,也许还有其他更为合理公平的模式。见仁见智,姑且以笔者的上述方案,作为引玉之砖吧!
不可否定,我国和使用德、俄、日等语种的国家相比,在科学技术的许多层面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中,毋庸置疑的是引进量远远大于出口量。不言而喻,翻译转换是技术引进的先决条件,翻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水平。因此,科技翻译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字千金”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提高小语种科技翻译的总体水平应该说是迫在眉睫,而为其总体水平的擢升配备得心应手的现代化工具,更是实现其目标的基本保证。创建“股份合作制”的商业性专业术语库,可以作为此项保证的奠基之石。笔者吁请从事本行业的先进新锐、俊彦巨擘共同来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