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故事

2009-12-04 07:50陈代述
商界 2009年12期
关键词:汇通双汇海星

彭 靖 陈代述

2009年2月13日,河南省漯河市。汇通掌门人郭号召悄无声息地被当地公安机关带走。良久,郭家紧闭的门缝中终于传出哀哀的哭号。

除此之外,那一夜似乎静得可怕。事件相关人张海星在城那头自己的办公室里,独自坐到很晚。夜色模糊了他的表情,看不出究竟是悲是喜。他预感到,肉食品行业的一个灯塔即将熄灭了。

“双子星”

1994年11月25日,郭号召注册成立汇通公司,进军肉食品行业。这是一个充满野心而又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在双汇独占鳌头的漯河市,他选择了一条“高速路”:首先除了常规的银行贷款,他用企业间的互保银行贷款解决大量资金问题,然后快速推行“复制”模式——大到整个企业的战略思想、产业布局、管理架构,小到企业LOGO设计,都力求“双汇有什么,汇通就有什么”。

这种赌性,日后被认为充满危险。

譬如项目。1998年,郭号召紧跟双汇上一个日屠宰5000吨生猪分割生产线及配套5000吨冷库的扩建项目,总投资8000多万元。结果搞定了国家经贸委的批准,银行项目贷款却迟迟下不来。郭号召大手一挥,“在市场经济不规范的情况下,要想顺理成章,那就什么也做不成!”于是汇通几千万的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偷偷流向项目建设。要知道,擅自更改流动资金贷款用途可是违规行为,更何况这部分贷款不同于项目贷款,属于短期贷款,风险极大。

譬如规模。汇通的产能原本集中在郭号召最熟悉的原生猪屠宰领域。2003年以后,为了“充分向双汇看齐”,郭号召将汇通的产业链迅速延伸到基地养殖、火腿肠制造、速冻食品生产、包装材料加工乃至连锁专卖等上下游领域。

初创企业如此攻城拔寨一路狂飙,令人胆战心惊。还好郭号召占了“天时”——那个年代市场异常火爆。汇通险中取胜,滚雪球般壮大。

从1994年到2004年,仅仅十年,汇通从一穷二白做到年销售收入十多亿元,傲然跻身“中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最红火的时候,河南省内除双汇以外的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郑荣、邦杰的所有产能加起来,也抵不上汇通的一半。

商界的斗转星移往往令人慨叹。十年间,行业巨头春都已然陨落,汇通却冉冉升起,甚至与双汇并称为肉食品行业的“双子星”。

十年之痒

郭号召“终于有点成就感了”。

一位汇通老员工向记者回忆当年的辉煌,“每天屠宰几千头生猪,送猪的车停满了公司门前的漯舞路,甚至能一直排到西边的107国道上。院子里更是停满了小汽车,那是副总们人手一辆的‘帕萨特。”

企业蒸蒸日上,正常情况下,“账面上流动资金都有2亿元”。属于郭号召个人的荣誉更是纷至沓来——漯河市十大功臣、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河南省人大代表……

浮华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渊。

2005年,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已经突破200亿元。说是“双子星”,实则大大抬举了汇通。本该见好就收,潜下心来修炼内功的郭号召却被胜利冲昏了头。

当地政府也迫不及待。双汇一枝独秀的漯河,怎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中国食品名城”?给你郭号召那么多顶高帽,恨不得将所有资源向你倾斜,正是“为了促进你尽快做大做强,培育出一个蔚为壮观的产业群、企业群”。

经人点拨,郭号召醍醐灌顶——过去有市政府支持,汇通办成了当地其他很多企业办不成的事儿。背靠这棵大树,汇通还怕什么?过去十年“学习双汇出效益”更是让他自信心爆棚。

“复制双汇”一往无前。

从2000年开始连续五年,汇通出口的鲜冻猪分割肉一直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郭号召却不但没有集中人力、财力深耕这一领域,反而大规模进军速冻食品和连锁专卖;2005年,汇通又效仿双汇,要在一定距离内建工厂保证冷鲜肉供应。新厂拟建在河南驻马店,投资1200万元。结果投入600万元后,却因资金短缺不了了之……诸如此类的盲目扩张,在汇通比比皆是。

扩张的加剧势必带来对资金的极度渴求。常规的银行贷款已是杯水车薪,汇通互保银行贷款却“越保越多,越保越大”。相对的,汇通为其他企业作出的贷款担保也越来越骇人——闵源电池500多万元、地方养殖项目800多万元、雅源香精香料1000万元、漯河电厂1000多万元、金阳光超市3000多万元、仁和线材1.27亿元……包括双龙纺织、银鸽集团这样的知名企业在内,多达10余家。

无疑,在这条危险的高速路上,郭号召越走越远。

外忧

2005年下半年,宏观调控紧缩银根,潜藏的危机一触即发。

汇通担保链中的很多企业经营“赤字”,还不上贷款。银行坐不住了,追债追到汇通头上,暗示汇通以后要想贷款,就要“看这次表现”。

郭号召自然心领神会。“出于维持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先是雅源香精香料和金阳光商超,汇通替它们归还了各3000万元左右的银行贷款;后来仁和线材被查处,汇通又拿出总计1.4亿元的自有资金替人还债……这甚至大大超出汇通为这些企业担保贷款的金额!

郭号召没想到,如此慷慨换来的只是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些企业有的已经完全资不抵债。银行收钱之后更是立马变脸,对汇通的贷款申请“保守起来”。

这还不算完。多年承蒙当地政府不少恩惠,现在正是时候涌泉相报——汇通还得担起“最大的社会责任”。2006年6月27日,郭号召接收仁和线材95%的股权。从那时开始直至2007年8月,债务缠身的仁和线材由汇通托管,“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均由郭号召及汇通公司决策并实施”。也就是说,汇通还得为仁和线材剩下的债务烂摊子擦屁股。

郭号召哀叹,“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是个人的了,是社会的,即使你不走,也有很多股力量推着你往前走。”

——谁让你一早上了“贼船”?迫在眉睫的现实是,随着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相继被银行查封,负连带担保责任的汇通还在源源不断地“输出”资金。

到了2006年底,就连汇通账上仅有的3000万元流动资金也被银行划走。突然间,偌大一个企业竟奄奄一息。郭号召不得不开始拖欠供应商货款,高息从别处借款,甚至社会集资,用于偿还自身银行贷款和连带担保贷款,维持企业生产。

眼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怎么办?

正焦头烂额的时候,朋友圈里有人给郭号召指明一条自救之路——开发汇通闲置的土地,做房地产。这个人就是张海星。

推心置腹深谈之后,郭号召大为折服。2006年底,他盛情邀请张海星担任汇通总经理。临危受命的张海星立马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一,罢免一大批人浮于事的干部;其二,把分散在各分公司的财务集中到集团总部统一管理;其三,成立运营中心,监管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卖出的各个环节;其四,解决市场遗留问题。

短短半年,汇通每天的毛利润就上升到了50万元。如果维持这样的盈利水平,再辅以对汇通闲置土地的商品房开发,清偿债务指日可待。

内患

“那时的汇通就像一个容器,底部千疮百孔,我想做的就是堵住这些漏洞,尽可能地少漏水。”局外人张海星,当时对汇通大势看得很透。

这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郭号召和他女儿所占股份一直高达87%。集团核心部门更是一直由郭号召的亲戚和创业元老瓜分:譬如原生猪屠宰,由妻子家族控制;火腿肠生产则是弟弟说了算;创业元老占据着销售环节;财务部门由一个副总兼顾……各打各的小九九,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堡垒。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

以前小打小闹倒还罢了,偏偏郭号召雄心勃勃,摊子铺得太大,长此以往,整个集团的运行机制就难以为继。

郭号召没有糊涂到底。2004年汇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就曾高薪聘请同行业的优秀人才,一方面是为打通资金命脉,赴香港上市,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规范管理,提升盈利能力。没想到,集团内部铁板一块油盐不进,人才来一拨走一拨,根本无法在汇通扎下根来。

个中玄妙,郭号召心里跟明镜似的,无奈下不了狠手,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直到2006年底,汇通岌岌可危,郭号召才不得不孤注一掷,大权以授,将全部希望寄与当过国企厂长、有着法学双硕士学位的张海星。

张海星初到汇通,连司机带轿车被一帮“不明身份的社会人士”劫持——还好他当时不在车上。他很清楚自己的改革触犯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双方冲突最厉害的一次,原先的管理团队集体罢工不说,集团的财务软件全部被人破坏。

当时正在北京奔波上市事宜的郭号召,连夜赶回漯河“灭火”。他冲闹事的人吼道,“我请张海星来就是让他帮我清除积弊的,要不然都是亲戚朋友,我怎么处置?!”

事态却并没有因此平息,只是悻悻然地等待着时机。

半年后汇通恢复一线生机,张海星已在普通汇通员工当中树起了极高的威望。恰在此时,漯河当地谣言四起,矛头直指张海星“在汇通搞颠覆”、“想自己当老板”……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更何况此时远在北京的郭号召,刚刚遭受致命一击——就在汇通即将引进建银国际3.3亿元私募资金的关键节点,中国证监会、商务部等部委一纸禁止“反向收购”的文件,让汇通急于注册公司赴香港上市的梦想,沦为镜花水月。

两年前就可能完成的上市,因为“集团内部找不到懂资本运作的人”,竟一直拖到2006年——汇通早已错过上市的最佳时机。

资金链重压,再加上终日被不满张海星的至亲包围,郭号召日渐敏感多疑。

终于,面对老板闪烁不定的打量,张海星知道自己是时候离开了。离开的时候,他的土地开发项目还没提上日程,他更没领取汇通集团一分钱工资。

这一天是2007年7月中旬。这段插曲的结局并不美好。

因为汇通一批骨干尾随张海星而去,双方交恶,张海星“莫名其妙”地被当地有关部门调查,甚至被通缉,不得不远遁他方长达半年之久。

末路

这或许是郭号召唯一一次挽回颓势的机会。逐走了张海星的汇通,再也没能止血。

2007年底,一场猪源紧张导致的行业性危机爆发,侵袭已然脆弱的汇通。成本上涨、产量下滑,那些曾为汇通带来巨大收益的核心领域,入不敷出,只能全面停产;而此前汇通投资巨大的速冻食品、连锁专卖等领域,因为后续乏力早已萎靡,速冻食品生产线停工、大批工人解散……

内患不绝,外忧又起,银行频频上门逼债。风声一出,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迟迟要不到工程款的建筑商、社会债权人甚至被拖欠工资的工人,蜂拥而至。2008年春节前,债权人竟浩浩荡荡堵在汇通集团大门口,数小时不让人进出。

公司的土地、厂房、设备全被抵押,尚不足4亿元。而银行债务近6亿元,其他社会债务2亿元以上,汇通总外债高达8亿元。最惨淡的时候,郭号召不得不变卖集团的36辆各式轿车,总计970万元用来还账。

一切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吗?

郭号召不甘心。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往往是睡一两个小时就惊醒,一身冷汗。奋斗这么多年,突然间跌落谷底,他一下子瘦了二十多斤,有时候甚至偷偷关上门流泪。连他妻子都埋怨:咱办过那么大的企业,为社会做出过那么大贡献,怎么到现在连一碗稀饭都要考虑怎么喝?

为了保住这点基业,他主动向“老大哥”双汇伸出“橄榄枝”,请求其整体收购,甚至先后联系蓝山资本、希望集团、南京雨润等国内外资本或产业巨头前来考察,试图兼并重组——毕竟汇通还有品牌。然而尽职调查之后,面对汇通错综复杂的担保链负债,谁也不愿来趟这滩浑水。

难道只能等待破产清算?绝望之中,郭号召抓住了政府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

2008年底,郭号召成立“新汇通”,美其名曰新汇通跟老汇通“合作”——“债务归老汇通,品牌、设备、团队等资产归新汇通,新汇通产生效益后,再偿还老汇通债务。”言下之意,老汇通被抵押的土地、厂房、设备竟要银行近乎无偿交付新汇通使用——这个金蝉脱壳式的盘活方案,被当地政府默许了。

2009年初,汇通被抵押的车间终于开门大吉。据说每天能生产火腿肠20吨。“这只是试运营,马上就会正式揭牌,到今年5月1日每天能生产50吨,达到老汇通高峰时期火腿肠产量的一半,”郭号召神情疲惫,却踌躇满志,“该暴露的问题已经暴露,我们轻装上阵,只要给我3~5年的时间,就可以打造出一个新的汇通。”

就在郭号召给予厚望的“新汇通”中,他的女儿占股仍高达99%。

冤家路窄

生活永远是这样。当你自以为运筹帷幄,掌控全盘的时候,却没看到命运在更高的苍穹之上,露出嘲讽的笑容。

2009年2月1日,漯河市,抵押给工商银行的老汇通96台(套)设备拍卖现场。郭号召意外地遇见了张海星——2008年上半年,对张海星的通缉令又“莫名其妙”被撤销了。张海星当即回到漯河成立惠星公司。与老“冤家”相见,他很谦逊,“我之前没有从事肉食品行业的经验,是在汇通的短暂经历最终将我拉上这条道路,这一点我要感谢郭总。”

这理当是一场“默契”的拍卖。然而当在场所有人都以为新汇通能低价竞拍到这批设备的时候,张海星出手了。他联合漯河另一家企业拍马杀出,最终以2886万元拍得这批设备——这可是郭号召赖以东山再起的最后一根稻草。

郭号召通过新汇通低价盘活老汇通的梦碎了。

2月13日上午,漯河市某些领导还找到张海星,要他和郭号召“坐下来好好谈谈”。当天下午,郭号召的手机就打不通了。知情人士透露郭号召出事,是因汇通涉嫌“编造虚假发票复印件,进行虚假抵押和重复抵押”等金融诈骗行为。另一边,张海星则自信满满地宣布,他已经找到投资方,准备“通过法律依据收购汇通的优良资产,成立新公司,绝不存在债务纠纷”——郭号召恰恰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出事,耐人寻味。

张海星无意解释什么。然而2009年10月30日,面对记者,他仍意味深长地讲述起那段被通缉的日子。在外东躲西藏的他有一次偷偷回家,他的老母亲正在家里吃饭。看到潦倒的儿子走进家门,母亲的眼泪顿时掉在了碗里。“我当时就在心里发誓,我一定要继续做这行,而且一定要把企业做大!”

他做到了。现在他正马不停蹄地投身于新公司的组建。漯河市发改委刚刚发布消息称,汇通集团已被惠星部分收购。“最迟12月,资金全部到位,新公司将命名为东文惠星。”

他说有时候他也想去看看“郭总”,甚至想以律师身份为“郭总”辩护,“这几年郭总一直是我的标杆,就像大海航行时的灯塔。少了他心里还真空落落的。这不,收购汇通以后,咱们东文惠星就要直面双汇了。”轻描淡写的言语中,仿佛能听见摩拳擦掌大展拳脚的声音。

或许郭号召再也听不到这种声音了。

编 辑 彭子珂

E-mail:pzk@caistv.com

猜你喜欢
汇通双汇海星
神奇的海星
韩首章中西汇通治疗荨麻疹的经验总结
追梦小海星
日立与南方汇通达成专利诉讼和解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以双汇并购史密斯菲尔德为例
海星有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