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华
摘 要:当代中国,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异质、开放、无政府的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变异、交往封闭,并形成意识形态的入侵。在文化市场化进程中,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标准化、通俗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导向模糊、道德分层划一、道德深度扁平。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物欲泛滥、个性张扬、追求世俗的消费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危机,吞没了其真实自我,造成其意义式微。置身文化交锋的前沿,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应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化方式,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人格;网络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089-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经济全球化相呼应,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不断加速。这使得网络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在整体文化格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西方文化也随之得以渗透。对于大学生而言,各种意义被整合和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博弈和对比,在其道德人格层面形成了种种文化冲击波。
一、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网络文化的挑战
网络文化是指流动于现代信息网络中的意义、价值和精神的总和。从科学视域看,网络文化是一种技术手段;从交往视域看,网络文化是一种沟通方式;而从人类文明进程视域看,网络文化的深层意蕴是文化的传播、交流、碰撞和更新。在文化的赋予下,网络扩大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范围,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
首先,异质的网络信息导致大学生的变异人格。网络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其中,不少是内容不健康、格调低下乃至赌博、暴力、色情、谣言、诽谤等垃圾信息。各种异质性的信息和影像,正在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大学生。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的约束,被异质的网络信息轻易摆脱,从而导致了个体行为的放纵。心理学家荣格说,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们戴着各种各样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的作用在于向社会公开展示好的一面,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沉溺于网络里的大学生,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往往会撕去“人格面具”。他们常常以负面人格、多重面貌在网络中出现,形成与现实社会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变异人格。
其次,开放的网络交往导致大学生的封闭人格。网络文化是开放的。正如尼葛洛庞帝所描述的,“我看到同样的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这是由于数字化世界的年轻公民的影响所致。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明日黄花。”[1] 270在网络中,个体挣脱了强加给他们的现实规定性,抛开了相貌、财富、身份、背景、地位等外在的因素,凭着足够的想象力和才能,自由地选择虚拟身份,体验虚拟角色。沉于虚拟世界中的大学生,常感到现实世界中自己的渺小与无助,在不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时,他们将网络作为一种逃避的方式,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这便造成了他们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人格逐渐向封闭方向发展。
再次,网络文化无政府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偏移。网络文化是跨境自由交流的,开放、无国界、无政府的网络文化突破了党和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极易为各种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所利用,再加之我国对现代科技传播手段的陌生,使得西方文化通过网络大举侵入,对政党甚至政府组织的政治权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美国学者Robert Heibroner曾妄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体制的竞争,在其正式开始后不到75年的时间内已经结束,资本主义获得了最终胜利。”[2]98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西化”,一些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甚至出现一种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
二、文化市场化进程中大众文化的挑战
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中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面向大众的文化形态。在中国,大众文化借助大众传媒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凭着自身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性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大众文化涉及影视文化和流行艺术,它以其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的即时性、广泛性、参与性和非地域性,将自身制造的各种观念、视像等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刺激他们的文化需求,催生他们的文化意识,行使着意识形态功能。
首先,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导向模糊。在中国,商品化作为市场经济的普遍逻辑渗透在各个领域之中,文化也不能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商品化的逻辑不仅影响了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且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杰姆逊提出,“到了后现代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理论家们用自己的理论来发财,而是说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3]148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成为对大学生极具说服力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是文化增殖和观念衍生的领域。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接受能力,他们在这一领域参与意义的生产,产生自己的快乐,深受商业逻辑的侵蚀,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文化的控制和监护,引发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
其次,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分层划一。梅罗维茨认为,作为大众媒介代表的电视,“使用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简易编码,使不同社会地位的所有观众都能理解它的信息,从而打破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界限。通过将人口中不同阶层结合为一体,电视创造了一种单一的观众,一个文化活动场所。”[4]4在共享的文化空间中,大众文化致力于让长期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用同样的方式去看、去听、去思考,将他们的意愿、思想、情绪、欲望统统纳入同样的模式中。大众文化与工业经济融为一体,“在垄断下大众文化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5]118文化工业按照规定的程序、标准,大规模地批量生产各种文化复制品。复制剥夺了艺术的创造性和个性,文化的韵味与灵光渐渐消逝,“个性化的努力最终被摹仿的努力所取代。”[5]131结构简单、节奏重复、周而复始,这种标准化的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机械化的反映方式,它瓦解着大学生的判断力和想象力,成为一种桎梏意识的手段。“文化工业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精神思想,实现了对大众的意识形态的操纵。”[6]122大众文化的标准化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无法以独立自主的态度,有意识地为自己决断事务,诱使他们放弃思想,销熔着大学生面向未来的道德追求,最终将其道德人格引向麻木化、低幼化。
再次,大众文化通俗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深度扁平。通俗化是大众文化的特征。雷蒙·威廉斯指出,“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如大众文学、大众出版商以区别于高品位的出版机构);和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如有别于民主新闻的大众新闻,或大众娱乐)。”[7]356低等次和博取欢心是雷蒙·威廉斯所揭示的通俗表现。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大学生学习、生活节奏加快,不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巨大的消费市场诱惑、充满竞争压力的人际关系等,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不适应感和无力感。这使得他们迫切需要从现实生活中逃逸出来,以舒缓社会现实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和挫折。大众文化正好具备了这一功能。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大学生处于影像的包围之中。大学生被影像包围,通过影像来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影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众文化直接就是生活本身。这一方面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不再向垂直方向深入,只是在水平方向滑动。他们注重当下的感受和快乐。这种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它放弃了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和思考,消解大学生直面现实人生困境的勇气,冷却大学生行使自己历史使命的热情,使其意义深度趋向扁平化。
三、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消费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时代,一个人即使“在这个世界上最为遥远的角落,也可以租用一辆丰田牌轿车,欣赏‘圣母与讽刺频道的广播,享受一顿法式羊角面包的早餐,然后观看最受人喜爱的肥皂剧。”[8]340可见,消费文化即使不是一种支配文化,至少也是一种居优势地位的文化。受到全球消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日益突破传统和常规,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并因而引起其道德人格的嬗变。
首先,消费文化的物欲泛滥导致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危机。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生活质量的幸福感。在提高个人生存品质的感性认知支配下,大学生追求享乐的行为随着消费文化的扩散而正当化。在大学生中,享受生活渐渐成为指导消费的全新观念。为了享受生活,他们的消费重点从传统的吃、穿、用转移到环境消费、品牌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等众多方面。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而言,消费已不再是简单地维持温饱,而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消费除了满足个人需求,还应该满足个人欲求。然而,消费愈是超前性发展,它与幸福感之间的矛盾愈是突出。大学生愈是通过消费来追求幸福,就愈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这是因为他们的消费欲望在不断地被刺激、被膨胀、被扭曲。对杰出个人的成就和财富的崇拜,对人的本能欲望的过分宽容,都使感性失去了理性的控制。
其次,消费文化的个性张扬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消解。消费文化是一种全面张扬自我个性的文化。“个体对成就、幸福和终极生活价值的感知,被置于这样一个私人领域:人可以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决定如何处置自己的时间、家庭、身体。”[9]164消费文化就是将文化推到社会生活的中心,激发个人精心选择、安排和展示自己的物品,构筑一种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从消费中获得满足。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追求新异是大学生的消费特征。“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10]226大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社会角色变换最为频繁、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试图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的成熟,以便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现代化社会中引起公众的刮目相看,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发展机会。在消费市场上,大学生通过所购物品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品位,讲究求异和时尚之新。然而,这些极具个性的商品无一不是商家和传媒联手打造的消费神话。当商家和传媒不厌其烦地包装和宣传消费对象之后,他们不知不觉地就会接受它的理念。消费文化的扩散性和符号化吞没了真正的个性,自我在消费的狂热中迷失以致消解了。
再次,消费文化的世俗追求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意义式微。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无论当今中国社会是否真正进入所谓的“消费时代”,不可否认的是,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也已远远超过从前, (下转第85页)(上接第90页)并且这种影响不是通过暴力和恐怖实现的,而是由处处渗透着意识形态的消费文化进行的。消费文化向大学生展示出一个和谐美满,值得人活着的社会幻想,在无声无息中施行着一种全面的文化控制,“它一方面具有现代文化虚假解放的特性和反民主的性质,与独裁主义潜在地联系在一起,是滋生它的温床;另一方面构成对个人的欺骗与对快乐的否定。”[5]158它用温情脉脉的面纱掩盖其背后的世俗、实用和功利,操纵大学生的意识。对大学生而言,很少有人消费是因为个人要受教育、为了提高先进性;更多的人用物质消费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认为自我价值只表现于消费。这种世俗化欲望和金钱追求丧失了人性全面发展所应该具有的超越性,使其陷入到庸俗化的泥淖中,成为被动、低俗的消费者。
置身文化交锋的前沿,大学生对文化有旺盛的需求,深受文化影响, 其道德人格教育应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化方式,影响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御消极文化的侵蚀,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R.Heibroner. 1989.Reflections:The Triumph ofCapitalism.The New Yorker. January 23.
[3][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6][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7][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和社会词汇表[M].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8][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M].文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0][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