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庵印泥80年

2009-12-03 09:10华振鹤
寻根 2009年5期
关键词:八宝朱砂篆刻

华振鹤

由张鲁庵先生创制的鲁庵印泥,是一种专门使用在书画篆刻艺术作品上的高质量印泥。创制至今的80年来,受到艺术界普遍欢迎,知名度日益提高。2008年3月,鲁庵印泥申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获通过。近日,笔者走进传承人符骥良先生寓所,请他就该印泥的前世今生作一介绍,让公众对此有更多的了解。

符先生介绍说,印泥又叫印色,原来是为防止公文信件传递过程中作伪、私拆而使用的。早在秦汉时代,发送公私文牍,往往使用由多种物质配制的黏土封缄,盖上印章,作为信验。这种叫做“封泥”或“泥封”的黏土,便是早期的印泥。

用朱砂制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印泥,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据《魏书·卢同传》记载,卢同为防止官吏伪造“勋书”(立功证明文件),建议发证部门和受证部门之间相互核对,对勾奏按,若名级相应者,“以朱印印之”,“然后印缝,各上所司”。所谓“印缝”,就是盖骑缝章,说明早在1400年前,已经使用红色印泥(朱印)了。

不过那时的“印色”,采用水和朱砂合成的“水朱”,或用蜜和朱砂合成的“蜜朱”。印章刚盖上去,色泽尚可,等到时间一长,水分蒸发,朱色往往脱落。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开始出现用朱砂、油剂、艾绒三种主要原料配制的“油朱印泥”。

清代的油朱印泥,以福建漳州魏丽华斋出品的“八宝印泥”最享盛名。该店主魏长青原来开设中药铺,所调制的“八宝膏药”治疗疮疖十分有效。魏某也是画家,据说一次画好后找不到印泥,便用又红又黏的膏药原料来代替。不料钤出来一看,居然鲜艳非常。消息一传开,书画家们纷纷求购。于是魏某歪打正着,索性做起了印泥生意,由此发展出了“八宝印泥”,不但价格昂贵,有“一两印泥一两黄金”的说法,而且配方严格保密,传子不传女,以致人们望文生义,传说它用珍珠、玛瑙、琥珀、珊瑚、红宝石、金箔、银箔、朱砂等“八宝”制成,因此印文特别明亮,有凸起的感觉,等等。

随着明代文人画兴起,印泥也跳出日用范围,成了书画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件作品,用殷红的印泥钤盖印章,常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尤其是篆刻作品,必须通过印泥钤盖,方能显现艺术水平。他们当然希望所用印泥不烂不硬,不因气候变化而变化,使钤出来的印面,字字清晰,精神饱满,厚实凝重,鲜艳夺目。这就对印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这个原因,许多书画篆刻家都曾自制印泥,自己使用。即以近代来说,就有吴隐、吴振平、邓散木等人。可惜他们的经验没有流传下来,影响也不大。至于能系统而完整地流传下来,又为书画、篆刻界熟知的,当推篆刻家、收藏家张鲁庵。

张鲁庵(1901~1962年),名咀英,字鲁庵,浙江慈溪人,定居上海。他家财力雄厚,父亲在上海开设益元参行,又在杭州开设张同泰药行,同时经营房地产。鲁庵对经商毫无兴趣,一直师从著名篆刻家赵叔孺,是西冷印社早期社员。他又精于收藏鉴赏,藏品极为丰富,有“海内第一家”之称。逝世后,他的家人遵照其遗愿,把全部珍贵文物捐给了西冷印社。

鲁庵印泥是张鲁庵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油朱印泥制作以后的结晶。他斥巨资从国外进口设备,又聘请复旦大学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教授等把史籍中有关印泥制作方法逐项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获得一系列数据,纠正了许多不科学的以讹传讹内容。

就拿上述八宝印泥来说,他花几个月时间反复试制,结果发现并不如传说那样有明亮感、凸起感,时间一长颜色反而变黑,显然是银箔氧化所致。而红宝石则坚硬无比,根本没法研磨。由此他得出结论,所谓“八宝”,无非是宣传手法而已,其实并没有琥珀、玛瑙之类的成分。此外,他经过试验,也否定了古方中所说的“蓖麻油日久会发黑”、“芝麻油、茶子油日久泛黄”的记载;对古方中要添加某些中药也表示怀疑,认为并无实际作用。

从1930年到1948年,张鲁庵做了数百次试验,研究朱砂(用于显露印文的红色矿物质颜料)、蓖麻油(用于黏结朱砂)、艾绒(附托朱、艾的“胎骨”)三种主要原料的质量标准及最佳搭配比例、有关辅料的合理添加、制作过程中的加工要求等,把其中53次比较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作了详细的记录。再经过进一步完善,终于制成了鲁庵印泥的三种品种:朱砂印泥、朱膘印泥、和合印泥。这些印泥都通过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进行制作,工艺流程严密,有特定配方和制作工艺,这在印泥史上前所未有。

1953年,上海成立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社长王福庵,秘书长张鲁庵,秘书长助理符骥良,会员大都为著名篆刻家。符骥良比鲁庵小25岁,不但精于书法、篆刻,还精于钤拓。此时的张鲁庵体弱多病,再无力量自行制作,每逢有人来求,总是委托骥良握杵代劳,并把自己几十年摸索出来的制作心诀,连同复杂的工艺一一传授给骥良,后来更把秘而不宣的53张配方无私地提供给了他。年富力强的符骥良悉心地学,努力地做,慢慢地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所以早在50多年前,符骥良已经成了鲁庵印泥名副其实的传承人了。

符先生告诉笔者,鲁庵印泥质量标准很高,要求做到:(1)颜色鲜艳,历久不变;(2)钤出来的印文薄而匀净;(3)泥质不发生油浮朱沉的泛油现象;(4)在4℃~30℃气温范围内,印泥稠度基本不变;(5)泥状细腻,有光泽,富弹性,纤维不黏附到印面上;(6)长期存放不发霉,不软烂,不硬化。为了达到上述标准,关键在于必须做到三净,即朱砂研细漂净,蓖麻油加工纯净,艾绒搓洗干净。这样做出来的印泥,才会柔和软熟,细润光腻,色如红缎,稠如面筋。

符骥良通过长期实践,在保持鲁庵印泥特色不变的基础上,对制作程序、制作方法、辅料添加等方面,作了某些改进。他还采用半机械化研朱砂,用物理氧化和恒温浓缩来制油,使产品更有弹性,质量也更好。尤其是他研制的藕丝印泥,对原料要求更高,工艺更复杂,因此其纤维更细柔,吸附力更强,犹如藕丝般细腻稠糯。

从此,由他制作的鲁庵印泥得到了书画篆刻界认可,声誉日益卓著,沈鹏、唐云、刘海粟等名家都用他的印泥来为自己的艺术品增色。高式熊特地书写了《符制鲁庵印泥缘起》,把它定名为符制鲁庵印泥。唐云也撰文说:“(符骥良)善制印泥……以鲜艳明晰,为鲁庵印泥后第一。”连远在台湾的张大干,也委托上海的好友来求。印泥声名还传播到日本、东南亚一带。1988年,日本篆刻名家松仓先生来访,用过符制印泥后赞不绝口。

1955年,符骥良为书画家钤拓宣纸线装本赵之谦、吴昌硕印谱各35部,这就是著名的《豫堂藏印甲集(赵之谦印)》和((豫堂藏印乙集(吴昌硕印)》。为此,鲁庵专门配制印泥6两,果然效果极好,手工钤拓上万页,页页质量上乘,虽然经过几十年,今天它的色彩看上去反显沉静古朴。

1978年,符骥良又为书画家手工钤拓宣纸线装本《鲁迅笔名印谱》500部,共钤拓9万页,其工程之大,制作之精,色彩之艳,在钤拓史上堪称绝无仅有。而高质量的符制鲁庵印泥,对完成这一项目同样功不可没。

同年,上海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民间艺术社团——上海海墨画社。刘海粟、王个移、赵丹等任顾问,富华任社长,符骥良任副社长兼书法篆刻部主任。在成立那一天,符氏用鲁庵印泥配方制成“海墨印泥”20缸,以志庆祝。这令画社众多行家喜出望外,大家争先恐后,很快一抢而光。鲁庵印泥在书画家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现在,鲁庵印泥申遗成功了。为进一步弘扬这一文化遗产,符骥良还着手把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技艺加以整理形成文字,使之流传下去。同时,有关方面也在规划采取相应措施。由于传承人已经步入衰年,当务之急,首先在于尽快招收一批有文化又热心印泥制作的年轻人成立培训班和制作工坊,在老传承人指导下,掌握鲁庵印泥的制作精髓。同时,落实所需资金。其产品除满足艺术市场需要外,还准备朝高档礼品方向发展,作为对外交流的馈赠物,以显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八宝朱砂篆刻
衡南朱砂坳为何再也不出朱砂了
后来的我们,都有新的故事
后来的我们,都有新的故事
你是
丹砂
一个光说不练的孩子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