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儿
光说不练的孩子
手工课上,一个小男孩无措地摆弄着眼前的材料,将它们一遍遍拿起又放下。别的小朋友都在动手将桌上的零部件组装成一个小房子,而他面前的零件还似一盘散沙。
我走过去问他:“八宝,你是不知道搭建小房子的步骤吗?”八宝挠挠头:“知道呀,先搭建地基,只有下面的基础稳固了,才能继续做上面的房子。”我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说:“说得很好,那你为什么不动手呢?”
八宝继续嘟囔着做小房子的步骤,每一步都记得很清楚详细,跟我教的方法几乎一致。可是在我再次开口,问他为什么不动手去做的时候,八宝却表现出拒绝的态度。
“老师,真正的房子不是这样的,我想要建真正的房子,可是这里没有我要的材料!”八宝理直气壮地说。
“那真正的房子需要什么呢,你能告诉老师吗?”
“要钢筋、砖头、混凝土等。”八宝骄傲地说。
“八宝,你知道的真多。可是我们现在建不了真正的房子,我们做的是房子的模型,是缩小版的,和真正的房子材料不一样。”
可是八宝不理我,继续对着桌上的材料发呆。
中午吃饭的时候,八宝又和班里的小豆豆起了冲突。“不是和你说了,咳嗽不能吃鸡蛋嘛,快放下!”看到小豆豆夹了鸡蛋正往嘴里送,八宝立即用言语制止。小豆豆说:“妈妈说我可以吃了!”八宝表示不理解:“可是我听说,得一个星期后才能吃鸡蛋。”
我见两人争执不停,便对八宝说:“如果小豆豆感觉不舒服了,他会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来照顾他好吗?”八宝固执地坚持:“不能吃就是不能吃,一点儿也不行,吃了就会咳个不停。”
这时小豆豆眨巴着眼睛,张嘴咬了一大块鸡蛋,做出一副吃得特别香的表情。八宝指着小豆豆,又气又急地说:“他等一会儿就会咳个不停的!”我搂过他说:“你说的是对的,但实际上要看情况,有时咳嗽了吃鸡蛋并不会不舒服。”本来争得有些面红耳赤的八宝低下了头,像受了极大的打击。我意识到,可能我不带情绪的语气让敏感的他觉得受伤了。这让我不由得想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是什么导致他知道很多小常识,认知却对不上号,执拗地去坚持自己了解的常识而不懂变通,不去验证正确与否,又是什么让他小小年纪就学会察言观色?
孩子的认知和实践无法统一
为了深入了解八宝的家庭状况,放学后,我和八宝一起坐上八宝妈的车到八宝家家访。在车上,八宝说起了他新搜罗的小常识:“妈妈,吃饭要用公勺,不然不卫生……”八宝妈很满意:“儿子,你真聪明,知道这么多小常识。妈妈再告诉你哦,公勺如果是铁的就可以放在消毒柜消毒,塑料的就会融化……”到了繁华路段,车多人多,八宝妈不得不放慢车速。这时,有一群行人在车前走过,八宝妈着急了,按响了喇叭。八宝立刻阻止说:“你不能按喇叭,要文明一点儿,你喊一下前面的人不就行了。”八宝妈说:“他们听不见的!”八宝说:“那你就大声喊,按喇叭不是文明的行为!”八宝妈似乎有些烦躁,冲着八宝大喊:“外面那么吵,他们根本听不见我喊什么!”八宝一见妈妈脸色变了,立刻低下头,把想要说的话全咽了回去,和早上受到打击时的表情一模一样。
到家后,八宝的爸爸带着八宝去里屋玩儿,我由按喇叭的事说起,和八宝妈了解八宝在家的情况。
“你说这孩子,平时挺聪明的,懂得的东西也挺多的,可很多时候,这学到的东西都跟白学了似的,在实际应用时完全对不上号呀!”八宝妈抱怨说。
“八宝身上不只有认知与实践不挂钩的问题,你有发现他在动手能力上与同龄孩子的区别吗?”
“他手工完全不行,只要让他做什么,他就嘟嘟囔囔说一大堆,但什么东西都做不出来,还不如我3岁的小侄女动手能力强。”八宝妈说。
“你和孩子爸爸是不是经常在生活中给孩子输入小常识?”
八宝妈说:“是,可这有什么问题吗?做家长的不就应该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他吗?我家八宝原来上的是收费很高的幼儿园,老师教了很多儿歌啊、诗词啊什么的,多知道一点儿没坏处,为将来幼小衔接做准备。”
“那你为什么还要把孩子送到芭学园呢?”
“就是后来发现,孩子知道很多知识,但是动手能力很差,画画写字都是乱写乱画,毫无章法,我们就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希望孩子能有所改变。”
谈到这儿,我大致明白八宝为什么动手能力差了。父母把孩子当成空罐子,抓住任何机会给孩子灌输知识,恨不得将所有生平知道的知识一股脑儿全教给孩子,而不去重视孩子是否理解。导致孩子在遇到实际情况时,脑子里的认知和实践无法做到统一,偏执地坚持自己知道的小常识,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为他长期以来形成的认知就是:这些都是真理,应该按这个标准来做。
另外,家长一味地鼓励孩子将精力放在搜集小知识上面,而忽视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表面上看孩子知道得很多,其实却给孩子造成认知上的混乱,阻碍了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和其他正常能力的发展。在自己坚持的常识与实际情况对不上号时,孩子会产生挫败感,对自己有不好的认知,在情感上会有负面影响。
要想孩子发生改变,家长首先要在教育观念和养育方式上做出调整。
“大量的知识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外在的抽象的言语符号,孩子需要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仅靠背、记是不行的,需要借助实践操作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符号的原型,才能完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八宝妈恍然大悟:“八宝在家几乎没什么玩具,我们觉得孩子还小,很少让他动手帮我们做什么家务。而且我和他爸爸都忙,没时间带他出门玩儿,他都是自己在家看书。看来,是我们阻碍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
看到八宝妈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方式上的问题,我又补充了一点:“还有,我发现八宝特别敏感,当他发现自己的认知与实践不符时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让他困惑也让他更加束缚,丧失了探索精神,不断察言观色,等待成人的鼓励。”
八宝妈说:“大李老师,我听明白了,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做?”
我建议八宝妈,多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真知。
把一切清零,用各种感官了解世界
第二天,八宝妈在家里特别划出了一块区域,作为八宝的手工区,还为他添置了许多玩具。晚上八宝回家后,八宝妈说要带着八宝一起做手工。八宝对此有些惊讶:“妈妈,你准备这些材料做什么?”八宝妈亲了亲八宝说:“因为妈妈觉得你手工做得越来越好了,想让你教妈妈。妈妈还帮你把然然叫来了,咱们一起做,好不好?”
我和八宝妈说,如果有一个好朋友和他一起完成动手的工作,能激发他工作的动力。八宝妈为两个孩子准备的,是模拟城市建设的玩具,两个孩子需要为这个城市搭建公路、建设公共设施等。八宝在修路的时候,又开始不停地说他知道的常识:“行人过马路要看到绿灯才能过,要走斑马线。”可是却在动手的时候,把红绿灯放在了斑马线的正中央。八宝妈皱了皱眉头,伸出手想把红绿灯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却被我拉住了。我摇了摇头,示意让八宝自己来。
于是八宝妈在孩子出现认知和实践混乱时,没有立即给予过多回应,而是淡化对常识的灌输,鼓励孩子多思考:“八宝,你放的红绿灯和斑马线的位置好像不太对,你再好好想想?”用这种反问的方式让孩子去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强化和吸收以往了解到的常识。
周末的时候,八宝妈还带八宝到公园里亲近自然,采集树叶标本,认识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花。对于孩子而言,外出游玩一次比他翻一本书学到的东西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