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慎钧
河南地处黄河中游,是炎黄子孙的重要发祥地,汉族的姓氏大多源于中原。
经过数千年的变迁,尤其朝代更替、天灾人祸等因素,中原人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特别是自秦汉到唐宋时期,河南人曾多次大规模南迁。过去民间有句古话:“宁肯往南迁一千里,不愿向北挪一砖地。”其中影响深远的两次人口大迁移均在唐朝。一次是唐朝初期,因“蛮獠啸乱”,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朝廷命令,率58姓3600人入闽,平定“啸乱”,开辟漳州郡;另一次是唐朝末期,又有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豫南数万农民起义武装,向南攻占福建,后建立“闽国”。所谓“客家人”,绝大部分祖根都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至明、清两代,郑和7次下西洋和郑成功收复宝岛台湾,由福建迁入台湾的达48姓,其祖根多在河南。台湾人口中以陈、林、黄、郑四大姓为最多,故在台湾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陈姓散居台北、彰化、台中、嘉义、台南等地,成为台湾人口的第一大姓。林姓在台湾约有200万人;谢姓在台湾有36万余人。郑成功自1662年3月,彻底击溃荷兰驻守台湾的殖民军队,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随后迁入台湾的郑姓人口大增,成为第四大姓,其人口有31万余。黄姓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有功,被任命的黄姓文武官员达20多名,因此,黄姓迁入台湾人口众多,散居台湾各地,以台北锦田堂为最多,致使黄姓在台湾成为第三大姓。蔡姓迁入台湾人口也不少,台北、台中、台南都有蔡姓人口定居,仅台北县洋坑村的蔡姓就达7000多人。许姓在台湾人口大姓中排第11位。
据台湾有关机构统计,台湾大姓皆为单姓,主要有1 5大姓,即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许、郑、谢、郭、赖等。其中有12大姓根在河南,简介如下。
陈姓:其姓源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河南。一支为帝舜后裔胡公满,周武王时被封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建陈国,后裔以国为姓;另一支系后魏代北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陈姓,望出颍川、汝南、固始等地。
林姓:其姓源有三支。一是殷商王族比干之后,比干谏纣王被杀,其妻避难至牧野(今河南淇县),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取名坚,武王灭商后,赐比干后人林姓;二是后魏代北鲜卑族丘林氏,南迁中原改为林姓;三是出自周平王后代,平王次子名林开,其后裔为林姓。
黄姓:其姓源出自国名,以国为姓。西周时期有诸侯国黄国(今河南潢川县),后为楚国所灭,其王族子孙遂姓黄,望出豫东南、鄂东北。
李姓:其姓源有二。一是以理姓改李姓,即商朝末年理征因得罪纣王而死,其子利贞出逃至豫西伏牛山伊河流域,食木子(树果)得全性命,遂改理为李姓;据林宝《元和姓纂》,道家始祖李耳(老子,今河南鹿邑人)即为李利贞第11世孙;二是后魏鲜卑族复姓叱李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李姓。
王姓:其姓源甚多,源于河南的就有三支:一支出自北海、陈留郡者,为舜之后,此妫姓之王;一支出自汲郡,殷相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一支出自河南郡,为频氏所改王姓。
蔡姓:其姓源出自国名。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县),建蔡国,称蔡叔度。至蔡平王时迁于新蔡(今河南新蔡县)。楚国灭蔡国后,其子民以国为姓而成蔡姓。
刘姓:一出自祁姓,夏王孔甲封帝尧裔孙刘累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今河南鲁山县,子孙以刘为姓,是为刘姓主源。二为周文王后裔王季之子,成王时被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该支庶子孙遂以祖上封邑为刘姓。三是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勋臣独孤氏为刘氏,得姓地望亦为河南。
杨姓:其姓源有三,中有源于河南一支,为北魏鲜卑族莫胡卢氏所改为杨姓。得姓地在洛阳。
郑姓:其源出自国名,以国为姓。郑武公辅佐周平王时,东迁今河南荣阳后建立郑国,后定都新郑。韩国灭郑国后,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望出荣阳。
谢姓:其姓源出于南阳。周宣王封其母舅申侯于谢地,建谢国(在今河南南阳),国灭后国人以国为姓。
郭姓:其姓源有二。一支出自国名,周平王封姬序于北虢(今河南陕县),号称虢公,建虢国,其子孙以虢为姓。虢与郭同音,亦为郭姓。另一支出自夏代郭支,商代郭崇之后,以居住城郭园池而得姓。还有东周时虢公支庶子孙东迁至荥阳,建东虢国,后裔亦为郭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台湾绝大多数同胞怀着对祖国、对家乡、对先祖的深情厚谊和拳拳赤子之心,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越过千山万水,回到河南寻根怀祖,祭奠先人,参与根亲联谊,续修家乘,支持关心家乡经济文化建设,考察投资环境,开办企业,进行交流合作。他们为河南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明等取得辉煌成就而高兴,为使家乡繁荣兴旺而出力,为实现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复兴大业作出贡献,真正体现了海峡两岸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