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突破点

2009-12-03 03:41张晓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赛课栏杆考查

高中实施新课改已届一轮,正当对其进行回顾总结之际,南京市江宁区开展了高中语文好课评比活动。全区8所高中14名语文高手云集临江高中,就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一专题中《画人记》《把栏杆拍遍》两文进行了切磋。作为评委,听完这14节课后,我总体感觉不错,一是参赛者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语言比较规范,板书设计比较精巧,课堂组织管理比较得法,多媒体运用比较恰当;二是教学设计有序合理,教学目标定位比较适切,教学流程安排比较合乎学生阅读认知规律;三是教学案的使用,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起到了有效的引导和助学作用。应该说,都是比较优秀的课,但优中有差距,优中有不足。对照新课程标准,对照新高考要求,我感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几个“盲区”,值得关注,有待于我们同仁突破。

一、预设——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

这次赛课所选的两篇课文,应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单是篇幅两篇课文都在4000字以上。虽然统一作了预习要求,但一节课要很好地解决这么长的文章,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画人记》《把栏杆拍遍》两文同在“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一专题中,说白了这两篇都是写人的文章,《画人记》写的是一个方面的几个人,《把栏杆拍遍》写的是一个人的几个方面。因此,把握人物的性格(写什么)、赏析表现人物的手法(怎么写)、感悟作者写作的情感(为什么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的参赛者将其作为赛课的目标应该是准确的,有的甚至没有涉及“表现人物的手法”,放置第二课时去处理,我想也未尝不可。

当我拿到参赛者提供的一份份简案时,我一方面惊讶,提前一天领课题,次日一切准备就绪,不愧为赛课高手啊!另一方面,不免有些担心,不少参赛者在预设上述目标的同时,有的还由读到写,进行读写结合,课内练笔;有的还由此及彼,进行阅读延伸,拓展训练。那么多目标,那么多问题,一节课能完成吗?学生能掌握吗?况且,语文新课标已不再提倡阅读为写作服务,阅读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陶冶审美情趣。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成了现实,有的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的是草草收兵……难度这么高,容量这么大,节奏这么快,很容易出现“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的情况,这种预设过多、生成不足的情况使课堂教学效益大打折扣,弄不好将会造成“飞了一只鸡,跑了一只鸭,吓坏了背后的胖娃娃”的尴尬局面。

所以,我以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节课如果抓住一两个重点好好突破,追求“删繁就简二月花,一枝一叶总关情”之境界,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理解深、感受深、印象深。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由“教师教了多少”向“学生学了多少”突破!

二、字词——被众人遗忘的角落

大家先看看下列一些词语:

模式、拖累、萧然、不速而至、强悍、拓片、夹克、漂泊、偌大、嫉贤妒能、郑重其事、声誉鹊起、纤弱、鱼龙混杂、穷困潦倒、潜心、莫名其妙、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显赫

蹂躏、押解、凛然、磅礴、媲美、马革裹尸、悲怆、炽热、整饬、金瓯、五内俱焚、诠释、咀嚼、浅尝辄止、振聋发聩、肘腋、纸笺、鹧鸪、方略、翠奁、行伍、血气方刚、笔走龙蛇、赋闲、干练、掉书袋、浅斟低唱、遒劲、掰开

这些词语分别出自《画人记》《把栏杆拍遍》两文,其字音、字形、字义,我们的学生能掌握吗?奇怪的是,字词教学很少有人问津,《把栏杆拍遍》的7位参赛者竟无一人提及词语!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有赛课中字词教学微不足道、赛课中处理词语会耽搁时间、词语教学不是高中教学的主要任务等几个想法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试想,我们的学生对这些词语连认知和理解都不能,还谈得上应用吗?更何况,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考查也是高考的一个主要方面,上述很多词语也在考查之列,我们怎么就这样轻易放弃了呢?成天忙高考,要考的却放弃,高考教学的有效性何在?

其实,要解决这一问题也不是什么难事,可用以下三种方式:1、预习检查式。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解决,上课时教师予以检查落实;2、随机点击式。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随文引导学生解决一些重要词语;3、课后训练式。将这些词语设计成练习题要求学生练习巩固。

三、引导——想要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给大家3分钟时间读课文”、“大家讨论讨论”、“班长(或课代表)请回答”、“掌声鼓励”……此情此景我们经常遇到,赛课也不例外。试问,3分钟学生到底能读多少内容?更何况有时连这可怜的3分钟也得不到保证;大家是不是真正在讨论,更何况还有一些人根本就不讨论;班长、课代表把大家代表了,大家干什么?更何况大家有时不及“代表”;鼓励一定就是掌声吗?更何况不少人不知道为什么要鼓掌。凡此种种“忽悠”,掩盖了学生没能走进文本的真相,掩盖了学生没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真相,掩盖了学生没能真正学会弄懂的真相!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能高效吗?

引导,教师引领指导学生学习也。在阅读教学中想要做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缺乏引导,就会包办代替,成为“填鸭式”;教师过分引导,就会过犹不及,成为“放羊式”;教师不会引导,就会华而不实,成为“表演式”!

综合本次赛课一些高手的做法,我以为恰切地引导学生阅读,可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案引导式。把学生的阅读过程设计成学案,让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去阅读、思考、讨论、反馈。2、问题突破式。把教学目标转化成问题,采取“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钻研文本,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最终达成阅读目标。3、文本验证式。这是一种演绎式教学法,可以抓住文本在该专题所呈现的结论性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作为教学的突破点,让学生围绕这些突破点走进文本,在字里行间去寻找相关信息来加以验证。

四、探究——尚未掀起你的盖头来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高要求。

江苏2008高考《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考查要求中也提出了“探究”这一F级能力的要求。要求考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能“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可惜,探究性阅读在这次赛课中没有得到赛课者应有的重视。这说明我们的赛课者“只拉车,不看路”,视觉不开阔,感觉不灵敏,不能及时捕捉新信息;再就是对新要求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

其实这些探究能力的考查,在已往的考试中已经有过尝试。2007年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的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便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一种考查方式;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6题,如在“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后加上“你是怎么看的”,就可以成为考查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题目;20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梦碎雅典》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都可视作“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对探究性阅读还可以再放开一些,可以从题目、内容、主题、结构、写法、语言等多方面进行。如在《画人记》教学中可作以下一些探究:1、作者对三个画人的情感各有什么异同?2、作者所拟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特点?3、选文为什么保留这三则?4、推荐马河声的信这样写合适吗?在《把栏杆拍遍》中可作这样一些探究:1、文中选用辛弃疾大量的词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3、你怎样看待作者对辛弃疾的评价?……设题或许缺乏严密性,答案或许没有唯一性,然而,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晓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剑男

猜你喜欢
赛课栏杆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别让赛课流于形式
全员赛课的实施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