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成辉 胡 鹃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文关怀投入的浓淡、学科知识储备的厚薄、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的生熟、教育理念研究与实践的深浅等因素在唤醒课堂教学活力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调动课堂中学生的激情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而设计与运用教育软件打造活力课堂首要的就在于能否唤醒课堂中师生的学习、思维的激情。一节充满活力的课堂,多种媒体资源的组合与运用是适时、适宜的,师生的思维激情是能获得无限焕发的。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二泉映月》一课,课堂上曾先后六次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乐曲《二泉映月》。在教师激情引领之下的一次次乐曲聆听和一遍遍文本朗读中,授课者与听课者的情感得到一次次的升华,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得到不断的挖掘。这不仅仅是在引领着学生体悟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因此考查一堂课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准之一就在于教师是否利用信息技术把诸如自信、微笑、尊重与激励等积极的情感要素带进了课堂,从而激起学生学习与思维的情感。
●激活课堂中学生的知识与经验
在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背景之下,我们决不能仅仅为了转变学习方式而削弱课堂教学在建立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各门学科所具有的知识性、工具性是该学科存在的基础,同样也是该学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基础。如数学课堂教学,就应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长方体的认识”一课,长方体点、线、面的数理特征的认识与培养学生_一维空间想象思维是这一课学习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重要的目标,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本课多媒体课件设计与运用中不应过多地描述与展示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各类长方体物体本身,而应积极借助信息技术的三维绘图技术抽取出这些长方体的共同特征,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线段、长方形等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理解与掌握长方体的各项特征,发展其空间思维。
●启迪课堂中学生的想象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不仅仅是技术,重要的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掘与体现我们设计和实践者的丰富想象。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一课学习中,仅根据生活中的实例我们往往会得出相反的例子来,如自行车的车架为四边形很“稳固”、纸条搭的三角形并不“稳固”等。因此我们在进行课件设计和课堂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实际经验与数学知识本身的差异,借助信息技术的矢量图技术,引导学生在体会生活经验实例中想象三角形的特征,理解三角形稳固的几何学特点。
●引领课堂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自身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及创造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形成了大家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无限动力。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我们的活力课堂的打造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多媒体课堂音、画、文等诸资源的有效组合,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无限可能。如教学《莫高窟》一课,我们基于学生对莫高窟极为陌生的前提,让学生课前上网搜索和收集与莫高窟相关的视频、音响、图画、文字资源,课堂E采用了通过用大量视频、文字与图片方式展示莫高窟中美轮美奂的彩塑、壁画等资源的策略,引发学生对莫高窟鼎盛时期的美景想象与衰败景象的对比体验,在针对美好事物消失的原因探究中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辨,激发其独立性思维,积极鼓励他们独特的视角,激起学生为保存与创造美好事物不断探索的欲望,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适应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接收、加工、吸收的三环节中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过多地侧重某一部分方式(如常见的课堂教学注重视、听等学习方式)就不自觉地偏爱了一部分学生而抹杀了另一部分不擅长这类学习方式的学生,这也就带来了“两极分化”、“越补越差”之类的教育困惑。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努力设置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方式、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媒体手段的运用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强调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功能设计交互可控的教育软件的运用。引导教师利用网页技术与脚本语言控制技术,制作与运用便于师生调控学习进度与内容、便于交互测试的学习型教育软件,以克服流水线式的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的弊端。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集各门类学科知识与技术于一身的特点,引导教师建立大学科观念,以激活学生思维为出发点,横向联系各相关学科,活用不断更新中的各种信息与网络技术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仅借助信息技术之力打造活力课堂还远远不够,只有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用教材教”的观念,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愿学、会学、乐学,使课堂的每分每秒都能触动师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