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洪珍 任照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以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内容的丰富性、表达方式的直观性等优点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为课堂引入一渠活水,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多媒体再好也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不能脱离课堂、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恰当地用好多媒体,真正发挥其功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呢?
●正确把握需求时机,防止由“接受者”到“观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看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原先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师生交流讨论就会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只会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久了就会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例如教学《长征》一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使学生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一堂历史课变成了观赏课。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和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感到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
●内容的点拨与多媒体展示有机结合,防止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如果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点拨的作用,就不会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清楚地展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些历史事件。如果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那么最后学生将会连“曹操刘备谁是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更不用说“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能打败强大的袁绍,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大败于弱小的孙刘联军?”这类问题了。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变成现在的“机灌”,教学效率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教师放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否则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结合实际讲究实效,防止“盲目使用”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对于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反而会破坏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不会有明显提高。教师将大量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甚至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与此相比,教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边听边想边记效果更好。再如,教师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不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加上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受到了限制。与其花很大的精力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有效作用,达到其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