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互联网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及对策

2009-12-01 02:43
理论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互联网

唐 莹

摘 要:传统政治参与存在着有效政治参与的不足、政治系统与民众的政治沟通不畅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民众缺乏参与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有效沟通的渠道有限,制度化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缺乏上下互动性。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解决政治参与要求与体制之间矛盾,提供了多样的参与渠道,并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弥补了传统政治沟通的不足。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积极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

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沟通;参与渠道;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D621.5 文献标志号: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7-0058-03

一、政治参与的内涵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关于政治参与这一概念,《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中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基于综合以上两种定义,政治参与应该是普通公民在特定的政治制度内,为试图影响或推动政府政策制定而采取的各种行为。这表明本文所讨论的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参与是在具体合法的框架内,其目的是影响或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

在现代政治系统中,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政治参与是政治系统汲取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政治合法性是政治系统内的成员对该系统的心理认同和群体忠诚,它是政治系统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基石。政治系统可以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渠道吸收各种社会利益诉求、民众意愿,然后做出政治决策。保持参与渠道畅通,能以广大民众的利益和意愿为基础的政治系统,必然增强民众对系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也会增强统治的基础和能力。

第二,政治参与发挥着政治学习的功能。公民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一员,从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逐步培养民众的宽容和妥协精神,为现代民主制度奠定政治文化基础。

第三,政治参与可以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不仅要求体制内“以权力制约权力”,还需要以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构成外在的平衡力量。

随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使直接或间接影响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地以民意为基础。这日益成为现代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传统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传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效的政治参与不足,政治系统与民众的沟通明显不畅。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民众缺乏参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制度层面上,有效沟通的渠道有限,制度化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缺乏上下互动性。而由于后者,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前者,形成一种不良循环。

首先,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公民参与的主动性比较弱,政治系统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政治沟通频率不高,政府输出给公众的信息很多,公众输入的信息却很少。公民进行政治参与具有比较明显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政治参与流于形式。当政治参与只是一种形式的时候,公民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就得不到决策主体的真正回应,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就会逐渐消减,久而久之就会使公民丧失政治参与的兴趣。

其次,在制度层面上,有效沟通的渠道有限,制度化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缺乏上下互动性。参与渠道是政治参与行为实现的依托。在社会利益格局呈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利益群体为维护和谋求本群体利益,积极谋求政治参与的通道,迫切希望将他们的意志和要求输入政治系统之中。而现实中,公众可用来表达利益诉求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渠道为数不多;公众通过为数不多的渠道进行利益表达,往往由于信息传递不通畅,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互联网时代之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信访和举报制度、大众传媒的舆论参与和监督制度等。这些制度虽然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进入政治过程、行使民主权利的参与渠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其中的一些具体环节还不够完善和健全,贯彻执行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现有参与渠道不够畅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由政府动员,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沟通渠道对于公众而言仍显不畅, 群众不少合理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往往因难以及时进入该渠道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反映和重视。公民的参政欲望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影响和阻碍了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进入国家政治生活过程的主动性。

政治沟通的通道越是不通畅,就越容易导致社会冲突。一些“群体性事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制度所提供的政治沟通通道不能满足人们的政治表达需求,特别是缺乏从社会大众向政治系统传递信息、表达要求的通道。“交流是民众的镇静剂”,通畅的政治沟通通道有利于缓解政治系统承受的压力。

三、互联网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及对策

塞缪尔·P·亨廷顿曾说:“参政的扩大化是现代化的必然后果。”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的发展,公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都预示着我国未来公民政治参与扩大化的趋势。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多样化的途径。

1.公民政治参与的未来走向

(1)市场经济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利益单一化”的格局, 多元化的利益格局逐渐形成; 它给公众普遍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公众之间的利益差距; 它在满足公众的利益愿望的同时, 又激发了其更大的利益期望和利益追求。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千方百计地通过政治参与向政府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和利益愿望, 争取、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 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并试图最大限度地影响政府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他们将不满足于仅仅通过他们的代表行使决策权, 而要求更多地参与决策和公共事务的管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公民的利益意识、自主意识、政治参与要求会愈发强烈。

(2)政治文明建设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应该说, 这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和取向。目标的实现, 必须以公民个体作为民主政治参与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没有公民主体地位的保障, 他们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和实现。公民要真正实现自身民主、自由、平等等各项权利, 就必须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及国家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促进。

(3)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公民素质的提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 资讯的发达, 公民素质在不断地得以提高, 更有能力参与公共决策。这进一步消除了公民政治参与所遇到的障碍, 提高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效率。那种封锁政策信息, 限制公众政治参与的做法,必将被更开放的参与方式所取代。

2.互联网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途径

政治参与的缺乏,往往是由于政治沟通渠道的有限和不畅。网络以其独具的平等性、直接性、开放性、便捷性、廉价性、互动性等特点,无疑为民主参与的改善提供了技术手段,并正在逐渐为公民所接受和使用,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项重要渠道。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有投票选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等。

首先,通过帮助改善传统政治参与制度当中的环节缺陷,来达到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的目的。由于存在着具体的环节缺陷,公民参加选举活动的热情受到削弱。互联网的出现,有助于改善选举制度中的这些具体环节。

其次,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为政治表达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网络的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其克服了成本、信息、地理等方面的限制,提供了新的民意环境和表达渠道。借助互联网提供的BBS、BLOG等服务,公民可以方便地了解他人的观点,并且就各类问题发表意见,表示自己的观点,表达对政府及其公共政策的态度。网络舆论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并对政府决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政府与网民在网络上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新的政治互动模式,一方面保证政府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虚拟空间中,积极回应公民的需要;另一方面给公民参与政治事务和利益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便捷的手段。

再次,由于互联网平等性和开放性特点,公民可以更便捷地进行政治接触活动,政府公职人员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公民的意愿,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公民的政治接触形式中最为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或来访的形式同政府进行接触、面见领导人陈述己见等,但是相比起来就稍显费时费力。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网与网友展开在线交流时,指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网民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这就像一个风向标,展现了“网络政治”时代政府采集民意的新景象。近年来,政府官员和人大代表也纷纷上网,公布自己的网址和网民直接进行交流,听取民众反映意见。

总之,比起传统沟通通道,互联网无疑作为政治参与手段更具威力,互联网是一种较能真实、直接、及时反映公众意愿的政治沟通渠道,它可以弥补传统政治沟通的不足。这里并不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渠道的否定,相反传统公共沟通通道仍然在沟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为政治系统和公民之间交换政治信息提供了多样化的通道,为公民提供了多样的参与渠道。

3.我国公民必须积极正确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

根据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14亿人,均跃居世界第一位,并继续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大国规模初显。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如何推动和完善公民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政治参与,这需要将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制度化和稳定化,需要从政府和公民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对于公民自身,网络社会的共治取决于公民的行动,公民应当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将公共交流和讨论视作自身的义务,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参与水平。在现实操作中,需要我们遵循“民主的商议”原则。公民对自身享有的法定权利和义务有自觉的认识, 坚持适度、有序和合法参与原则。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要以维护现有的根本秩序为前提,依法进行参与。

其二,从政府角度而言,要保证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畅通。首先,逐步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鉴于网络中所出现的某些民意具有广泛性,政府应该将网络政治沟通和监督机制制度化、稳定化和长效化。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随时听取公众的意见,并将其引入到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同时接受部门和公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实现,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献策献计,为政治系统注入更多的支持力量。其次,采取有效的舆论引导手段,保证信息的公开与准确性。在信息传输手段多元化的今天, 利用传统媒体在社会中的优势,重视支持正面引导的作用, 保证整个社会舆论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英]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 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塞缪尔·P·亨廷顿. 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 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4]刘文富. 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2.

[5]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6]李春明. 政治输入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建设[J].中 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 2008,(10).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互联网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