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及其悼亡诗研究

2009-12-01 08:44王华杰
中州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潘岳

潘岳(247—300),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后徙居巩县。他是西晋太康年间著名的文学家,与当时著名文人张载、陆机、左思等齐名,文学史上并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潘岳的文采也在文学史上颇有名气,刘勰评价其作品曰:“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文心雕龙•体性篇》)因其文学成就斐然,钟嵘的《诗品》将潘岳列为上品十二人之一。尤其由潘岳所开创的“悼亡诗”一派,更是为中国文学史册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绚丽而凄惨的人生

1.貌杰才俊,美男象征

千百年来,潘岳已成为诗词曲赋、成语典故、古今小说中美男子的象征。“貌比潘安”更是成为人们的形容男子貌美的俗语。潘岳之美,《晋书》如此叙述:“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潘岳少年貌美,风流倜傥,才貌俱佳。他常常一个人乘车出洛阳道游玩,路上的妇女爱他的容止,都手挽手围着他,一时传为美谈。

实际上,潘岳不仅貌美,才名在文学史上更是卓然。潘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军)、贾(谊)之俦也”(《晋书•潘岳传》)。他聪明辩慧,刘勰称其“轻敏”、“敏给”;他才华横溢,钟嵘赞曰“潘才如江”(《诗品•上》)。但是,经过历史长河的荡涤,为什么其貌名远超过其文名呢?

潘岳生活的汉末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代,也是社会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和热情的时代,亦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文学的自觉和人的自觉”的年代,沉醉于人物的容貌、气质、肉体及精神的美,包括自然美与人格美同时被推崇,形成中国历史上最崇尚美的时代。在频繁残酷的改朝换代中,一批批深具或深醉于“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名士被送上刑场——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璞、刘琨、谢灵运、范晔等当时第一流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均死于非命。

中国文化中的男性美,最初是崇尚壮伟的;魏晋之际,开始有了崇尚女性美的倾向,这种趋势到西晋发展为一种普遍的审美趣味。此时之美男,都是洁白秀丽的。潘岳作为男性美的符号,他所体现的那种唇红齿白的清秀、偏于柔美多愁的文才风流,既是个体的又是普遍的。河北大学蒋剑云教授认为,潘岳一生对妻子非常专情,夫妻感情极好。妻子死后他写的悼亡诗非常优秀,甚至开创了悼亡诗这个题材。爱情本是永久的话题,不朽的作品也促成了作者不朽的声名,这是他成为美男子象征的另一深层原因。

2.仕途坎坷,结局悲惨

潘岳投身政治,是由他的家世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潘氏一门,自汉末到西晋没做过显宦,约属于中级门阀,但这个家族以文学名世,被一些高门世族看重。潘岳的岳父杨肇一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因看重潘家名声而与其联姻。

门阀士族社会是非常看重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婚宦关系的。潘岳入仕,势所必然。潘岳生长于官宦之家,其祖父名瑾,曾为安平太守。他的父亲名芘,曾为琅邪内史。潘岳22岁时写出了《藉田赋》,声名大噪。《晋书》中说潘岳才名太盛,遭到众人嫉妒,从而长期沉沦下僚,导致成年后仕途极其不顺,一辈子没做过高官,且又于54岁时在权力之争中被杀,以悲剧收场。

潘岳50岁时在《闲居赋》中曾总结自己做官经历:从20岁到40多岁,曾八次调换官位,一次提升官阶,两次被撤职,一次被除名,一次是自己没有就任,三次被外放。一直在六七品的小官位上徘徊。一个“才名冠世”的世族子弟,仕途为什么这样坎坷呢?这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

司马炎建晋后,潘岳被召授司空掾。后因作《藉田赋》,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十年之久。继为太尉掾,后出为河阳县令,四年后迁怀县令,不久又被免职。他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永康元年,赵王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作乱,潘岳被杀,并被夷灭三族。

晋惠帝永康元年(300),赵王伦的亲信孙秀被任命为中书令。孙秀原是琅琊的一个小吏。潘岳在琅琊时,孙秀曾服侍过他。但他讨厌孙秀的为人,曾多次挞辱他。此时双方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潘岳只希望不被杀头就是万幸了。于是他找到孙秀,曰:“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孙秀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孙秀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话来回答他。潘岳听了,自知难免一死。潘岳以前曾参加过石崇的宴会,他也随众人写了一首诗,诗的最后一句是:“投分奇石友,白首同所归。”后来他与石崇同时被害,这句诗竟成了谶语。

二、悼亡诗作,源远流长

1.为文情真意切,诗性轻敏感伤

潘岳的作品,其文今存61篇,诗今存19首并残句。在80篇作品中,属于“哀悼”性质的诗文几乎占了半数。有哀悼皇室死者的应酬哀文,有哀悼故交新朋的友情哀文,还有哀悼家人亲属的亲情哀文。其亲情哀文数量最多,从中可见潘岳对于朋友、亲戚及家人的无限深情。故《晋书•本传》称潘岳“善为哀诔之文”。在亲情哀文中,潘岳所哀悼的亲人有岳父、内兄、妻侄、姨侄、从姊、胞弟、胞妹、爱妻、弱子、娇女等。可以说,潘岳的一生是哀情无限、亲情无限的一生。

潘岳的岳父杨肇对他有着深厚的知遇之恩。杨肇是荥阳宛陵人,在魏晋亦属显宦之族,他与潘岳之父为挚友世交。潘岳12岁便得到杨肇的赏爱,被誉之为“国士”,并被指允为乘龙快婿。杨肇在荆州刺史任时,因受命援救东吴降将步阐而寡不敌众,结果为吴将陆抗所败,杨肇亦因此被免为庶人。杨肇去世后,潘岳写了《杨荆州诔》和《荆州刺史东武戴侯杨使君碑》两篇哀文,为岳父的死及其生前的免官遭遇而伤痛不已。后来,潘岳由怀县入官洛阳,途经杨肇、杨潭(字道元)父子墓,作《怀旧赋》曰:“余总角而获见,承戴侯之清尘。名余以国士,眷余以嘉姻。……独郁结其谁语,聊缀思于斯文。”死者长已矣,而存者铭恩怀德,以至于累岁经年之后历经坟陇时,涕泫流以沾巾,不胜哀感。

刘勰曰:“潘岳为才,善于哀文。”(《文心雕龙•指瑕》)其《思子诗》诗云:“造化甄品物,天命代虚盈。奈何念稚子,怀奇陨幼龄。追想存仿佛,感道伤中情。一往何时还,千载不复生。”数年之间,潘岳祸不单行,既丧爱妻,并夭二子。如此打击,对于任何人而言,精神上也是难以承受的,故潘岳作哀辞曰:“捐子中野,遵我归路。将反如疑,回首长顾。”以此记事叙情之句,可见惨遭丧亲之痛的潘岳神思错乱,心态恍惚之状。字里行间充斥着无限哀情、无限亲情。在太康文坛上,潘岳是一个典型的抒情诗人,是一个特殊的伤感诗人。他情真而少饰藻彩,是一位诗性精神浓郁的文学家。

2.开创悼亡诗派

潘岳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其开创的悼亡诗派。他善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他的创作基调独特,悲而不壮,哀而不怒。从艺术形式上看,他的语言华美而明畅,用典浅近,感情真切,动人肺腑,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钟嵘的《诗品》,将他的诗列为上品,并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赞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潘岳敏给,辞自和畅。”

潘岳悼亡诗中主要的代表作品是其《悼亡诗》三首。第一首写对亡妻的哀思。作者当时即将去洛阳赴任,妻虽逝去一年,但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所有的往事,历历在目。在诗中他感叹自己沉浸在永恒的哀伤中,竟然不觉冰雪消融,春风吹拂。诗人望庐思人,睹物伤情:“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环顾家中,物在人去,帏屏之后,已无昔日持家妻子的身影,见其墨迹犹存,而属于她的气味也还散布在屋内,但伊人却早已香消玉殒。此物、此情,也只能成为追忆。诗人也曾希望自己能仿效先贤庄子那样达观,但哀愁缭绕在心间,永远拂拭不去。《悼亡诗》的第二首写秋凉之际对亡妻的思念;第三首写别坟登车的满腔悲情,也十分感人。潘岳的《悼亡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由于情深。正如清代学者陈祚明所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采菽堂古诗选》)

在蓄奴养妾成风的封建社会里,潘岳作为绝色美男,却能够对自己的妻子情深意厚,忠贞不二,极是令人感慨。这也是潘岳悼亡诗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在古代男权社会里,闺中之情很少被人看重;即使被看重,也极少诉诸笔墨,公布于世。像潘岳这样敢于执笔抒写对亡妻的浓浓怀念之情者,实是史上少有。此后,悼亡诗专指男子对亡妻的怀念之诗,潘岳无意之中开创了写作中的一个新领域。后世诗人,如沈约、元稹、李商隐、苏轼、纳兰性德等,均受其影响,写出此类诗词传世。如元稹的“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等,均是传诵不衰的千古名句。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王东成.“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113—116.

[4]王华杰,王靖宇.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5]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责任编辑:行 健

猜你喜欢
潘岳
闲居养拙遮蔽下的躁竞之心——论潘岳《闲居赋》对《论语》的引用
潘岳的12年环保印记
潘岳《闲居赋》是“高情千古”吗?
美男子潘安是谁
因人废言何时休——关于对潘岳负评价的反思
潘岳哀悼作品中的“心画心声”
“潘安”貌美心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