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二题

2009-12-01 02:43周楞伽周允中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4期
关键词:共通伊索寓言

周楞伽 遗 作 周允中

中国古代多姿多彩的文化传往外国丰富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活,例如唐朝的时候中国与邻近的日本人员往来频繁,鉴真和尚东渡,弘扬了日本的佛法,日本阿倍仲麻吕(晁衡)的西来,与中国大诗人李白结成亲密的朋友,是中日友谊的一段佳话。日本的茶道、书法、围棋、插花,几乎都由中国输入。而外国文化的传入,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原有的生活和文化。至今国人的穿着打扮、饮食文化、娱乐运动、甚至语言文字无不打上了外国的烙印。

一、 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

中国晋朝有王质入山探樵观两童子下棋,局终回顾斧柯已烂的故事。美国也有类似的故事,那就是华盛顿•欧文的《李迫大梦》:荷兰人李迫是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青年,他很怕老婆。有一天,带了狗和枪到山上去打猎,时候晚了,他不敢回家,徘徊在山中,遇见一个妖魔,邀他喝酒,他喝醉了,陶然睡去。睡醒过来,狗已经不知去向,枪也已经锈坏,胡须长过了肚腹。回到他过去所住的村里,无人能够认识他了,原来他已经睡了二十年了。这个在欧美很多人知道的故事,与我国王质观棋烂柯的故事非常相似。欧文生于十八世纪末卒于十九世纪中叶,他从未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文,很难想象他会仿效写出《李迫大梦》,据说他的故事是取材于一个德国传说,其实这个传说也非德意志民族本来所有,而是由中世纪的波斯人带回近东、西欧的,一经传到德国,便成为了他们本地的传说了。波斯人来中国多半是为了做生意,他们大都具有特殊的鉴别力,善于辨认宝物,有“识宝回子”之称,许多被人目为无用的废物,一经他们鉴别,立即身价百倍,成为稀世珍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回《波斯胡指破鼍龙壳》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唐人传奇《无双传》说的是王仙客与表妹刘无双自幼有婚约,后来无双因为父亲党逆伏诛,被没入掖庭,发配园陵,将用以殉葬。仙客请富平县义士古押衙援救,古向茅山道士求得一丸药,服之立死,过三日又活,古押衙就用这个药丸使得无双假死,然后花钱把她的尸体赎出,复活过来,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无独有偶,到了十六世纪,英国莎士比亚写了一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神父不知如何竟然也弄到了这样一种药物,使得朱丽叶服了假死,可惜没有及时通知罗密欧,他来到墓地,以为她真的死了,悲痛欲绝,伏剑自杀,朱丽叶醒过来,也捡起他遗留下来的宝剑自刎。虽然这两个故事结局不同,但药物却是同样的。更奇怪的是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大仲马的名著《基督山伯爵》中的邓蒂斯,竟然也弄到了这种药物,使得凡兰蒂服了假死,然后再让她活过来,许配给船长的儿子摩莱尔。我们暂且不去研究是否确实存在这种药物,却不免要去探索一下何以地隔万里,时历千年的三个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之中,竟然会有如此相同的药物,而且服药的都是女性。是不是唐人薛调《无双传》的故事经过通商的波斯人辗转传入西欧,被莎士比亚采入他的作品,大仲马是否又受莎剧影响,把这种药物写进了自己的小说。虽然不能断言,但是却不难发现其间文化交流的蛛丝马迹。

二、 中外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共通

中外文化之中思想意识的共通现象不胜枚举。例如:一根筷子容易拗断,一束筷子却拗不断来比喻团结的重要,不但见于我国南北朝魏收的《魏书》以及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就是外国的《伊索寓言》里也有。伊索是古希腊的作家,生活的时代较魏收早得多,他的寓言不可能袭自中国,只能说是思想意识的共通。类似的故事,最著名的要算明朝江盈科的《雪涛小说》中题名《妄心》的那一篇,情节如下:

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夫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孵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以十金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牸所生者又复生牸,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举债,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就中以三之二市田宅,以三之一市童仆,买小妻,我与尔优游以终余年,不亦快乎!”妻闻欲买小妻,怫然大怒,以手击鸡卵碎之,曰:“毋留祸种。”大怒,挞其妻,仍质于官曰:“立败吾将者,此恶妇也,请诛之。”官问:“家何在?败何状?”其人历数自鸡卵起至小妻止。官曰:“如许大家当,败于恶妇一拳,真可诛!”命烹之。妻号曰:“大所言皆未然事,奈何见烹?”官曰:“尔夫言买妾,亦未然事,奈何见妒?”妇曰:“固然,第除祸欲早耳。”官笑而释之。

其实江盈科也不是这故事的创始人,他不过借此劝诫世人戒除妄念而已。早在六朝梁人殷芸编的《小说》中,就写到过从一只甕衍生出来的妄想:

俗说:有贫人止能办只甕之资,夜宿甕中,心计曰:“此甕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甕,自二甕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穷。”遂喜而舞,不觉甕破。

《殷芸小说》久逸,但宋时尚存,苏东坡就因为看了《殷芸小说》中的这个故事,而在《示诸子侄》诗中加以运用。诗云:“他年汝曹芴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甕。”施元之注苏诗,于此二句注云:“世传小话,一贫士家惟一甕,夜宿其中。一夕,心念:‘苟富贵,当以钱若干营田宅,蓄声妓。不觉欢适起舞,踏破甕。”此注只说“苟富贵”,而未说如何致富之道,即由一甕而获致多甕的妄想,实在未尽注释之能事,但他所谓“小话”,却值得注意,这就是讲故事、说笑话,起初只讲短小的人间生活琐事,所以称“小话”。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较长的“说话”,乃至成为专讲长篇历史故事的“讲史”、“平话”、“说书”,说书人也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

这种愚人妄想破灭的故事,在《伊索寓言》之中也有。说是有一个农夫的女儿,从田间榨了一桶牛奶,带回屋里去,一边走一边想:“这一桶牛奶卖了出去,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这些鸡蛋,除了破碎的以外,至少可以孵出二百五十只小鸡,等到鸡价高涨的时候,把这些小鸡拿到市场上去卖,所得的钱,足够买一件新衣,我穿了这新衣,上圣诞节的宴会中去,那时所有的青年一定都会向我求婚,我却把头别转,一个个的拒绝他们。”想到这里,她把头一别转,一桶牛奶登时打翻在地,于是她的妄想也就宣告破灭。

伊索虽然是公元前的古希腊人,但《伊索寓言》却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在此以前,人们连伊索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所以这个榨牛奶的女郎的故事,只能说是中外人士一种共通的思想。就是劝诫世人不要凭空妄想富贵,富贵要从实干之中得来。这类故事借喻的事物虽然有鸡蛋、甕和牛奶的不同,但实质上却是中外文化交流之中的思想意识的共通。

猜你喜欢
共通伊索寓言
时装寓言
蚂蚁和麦粒
老鼠开会
影视化妆与戏曲化妆的共通与差异
浅议创造性思维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音效在动画影视创作中的运用
伊索和旅行者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