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骄阳”之美

2009-12-01 08:44徐晓杰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词串椰树骄阳

徐晓杰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6》为我们描绘了祖国的不同风光,给人带来四种不同的感受:塞北的辽阔、奔放,江南的温柔、清新,海岛的热烈、迷人,高原的壮阔、纯净。正巧赶上要我上研究课,于是就决定选《识字6》进行课例研究。不过,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困惑、有思考、有收获。特别是围绕“骄阳”一词的研究,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至今记忆犹新。

一、 集体备课,发现问题

第一次集体备课时,张老师说:“第三行的‘骄阳一词突出了海岛的特点。我以前让学生感悟这个词语时,学生体会到的只是阳光很强烈,照在身上火辣辣的,还发出刺眼的光芒,根本就没有什么美的体验。”

兰老师说:“海岛的朝阳和夕阳是最美丽的,教材为什么偏偏选择‘骄阳呢?不如给教材编辑部提个建议,把它改成‘夕阳。”

也有老师反对:“文中所选的都是最能突出地方特点的景物,用‘骄阳一词表现海岛特色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骄阳美吗?美在哪里?”

“我认为‘骄阳是美的。如果把早上的朝阳、中午的骄阳、傍晚的夕阳比作太阳的一生的话,我认为‘骄阳就是太阳的中年时期,是她奉献光和热最多的时候,也是太阳的生命力精彩绽放的时刻。”

“‘骄阳是热烈的、旺盛的、最富有生命力的!这当然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独特的美!”

“说得有道理。可是,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能体会得这么深刻吗?”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也没有找到恰当的引导方法,于是,决定在课堂教学时采取“小心回避”的策略,不引导学生感悟“骄阳”,只抓住“椰树、海岛”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感受海岛的热带风情。

二、 首次上课,遭遇尴尬

师: 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行的词串,边读边想象相应的画面。

(生自由读)

师: 说说你在读这行词串时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

生: 我看到了海岛,我觉得海岛的椰树很美。

生:我很喜欢大海。

生: 我感觉海岛太热了。

(我一愣,连忙把目光转向别的学生)

生: 我去过海南,那里特别热。冬天比郑州的夏天还热呢。

(我又是一愣,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依然按预设的教案往下进行)

师: 海岛有高大的椰树,蔚蓝的大海,多美呀!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第三行?

现在回想,还有点尴尬!有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不能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预设的教学轨道之中。在彰显学生个性的时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怎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回避不是办法。那么,该如何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到“骄阳”之美呢?我们困惑着、思索着……

三、 坚持研究,柳暗花明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蔚蓝的大海、碧绿的椰树、火红的骄阳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海岛风景画,所以教师应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想象海岛风景的画面,体会画面之美,以感悟“骄阳”的内涵之美。以下是第二次上课时的课堂片段实录:

师: 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行词串,边读边想象相应的画面。

(生自由读)

师: 说说你在读这行词串时,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

生: 我读了“骄阳”这个词,感觉海岛特别热。

生: 我觉得“骄阳”照在身上热辣辣的,好像都要出汗了。

师: “骄阳”就是最炎热的太阳。此时的“骄阳”一定是要把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奉献给需要它的植物、动物、大地和海洋。

生: 我从书中的图上看到“骄阳”很红。

师: 火红的“骄阳”,同样是一种美。

师: (播放海岛风光视频,并配解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海岛风光吧。这里有明亮的阳光、高大的椰树、蔚蓝的大海,多么美丽的热带风光啊!想象着如此美丽的画面,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行词串,你一定能读好。

这个课堂教学片段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课堂上的一个“亮点”。课堂既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不仅使学生形象地感受了海岛的风景之美,同时也适度渗透了“骄阳”的内涵之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回顾《识字6》的整个研究过程,我们曾经犯了忽视学生主体,而“小心回避”的错误,从而导致课堂上遭遇尴尬。后来,课堂之所以“亮”了,得益于我们对教材执著的研读,得益于我们对学生主体的分析,得益于同伴互助的研究。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像“骄阳”一样美丽,我们的学生才会在“骄阳”下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体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词串椰树骄阳
彩虹色的冬天
椰树椰汁的“狂野”营销路
衣橱灵感,攻“新”为上
无题
卫衣怎么穿得和别人不一样?
如此招聘“创新”涉嫌违法
“严谨”椰树,32年始终如一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椰树牌椰汁新包装
报纸新闻标题中的“热词群”和“热词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