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习的思考

2009-12-01 08:44薛雨梅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黄山松迎客松装点

薛雨梅

在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的今天,预习的身影越来越落寞,是什么让学生丧失了预习的兴趣?预习的意义何在?

一、 “学”与“教”的主角

师:今天我们学习《自相矛盾》一课,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自相矛盾”是个成语,意思是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课文中那个楚国人就是这样,他……

师:(示意该生坐下)对,这是一则成语故事。矛是古时候攻击对手的武器,盾是古代防守的武器。(师比划;众生点头,跟着说“对对”)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个成语故事。(生读书)谁先来读楚国人说的话?

生: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便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结结巴巴,读破句、添字各一处)

师:你先坐下,谁再来读?

(师根据两句意思,画出示意图)

师:想想,楚国人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致的?从盾这方面说——

生:先说盾最坚固,后来说他的矛能戳穿所有的盾,那盾就不坚固了。

师:不一致了。从矛这方面说——

生:先说矛戳不穿盾,那矛就不行;后来又说矛能戳穿所有的盾。

师:又不一致了!这就是——

生:自相矛盾!

显然这里的主要活动不是学生的学习,其主要角色是教师,是教师牵引着学生学。课堂中尽管让学生进行了“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的展示,但教师对于学生展示的结果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于那个预习不充分、连词句都读不顺畅的学生,也没采取有效的措施。或许教师可以这样辩解:如果听任预习充分的学生说下去,那我就不必再上了!

我们认为,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角,学生的学是主要的,教师的教是辅助的。作为长期“流传”下来的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学生预先学习的愿望形成,爱上学习、进而形成习惯,会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 预习之后如何“教”

预习《黄山奇松》情况汇总:

1.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出“遒劲”“乃至”“情有独钟”等词语的意思。(“乃至”“象征”这两个词语大部分学生都用了词典上的原话)

2. 对课文的结构、主要内容都作了概括,比较准确。

3. 不少同学带来了迎客松、送客松、老虎松、孔雀松的图片;找到了当代诗人张万舒的力作《黄山奇松》;了解了有关黄山松的故事。

【片段1】

师:(出示)“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齐读——

生:(齐)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谁能把“乃至”换一个词,但句意不变?

生:甚至。

【片段2】

师:(出示)“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你有什么资料可以证明?

生:大家请看(展示图片),黄山松有的挺直身子,有的斜斜地长着,有的好像躺着……这棵就是黑虎松,它松针深绿,轮廓就像老虎一般。

师:请你读一遍课文。(生读)

生:我来介绍黄山松的自然知识……

师:难怪黄山松引得多少人歌颂他,“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师:现在一起读——“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课堂上没教课文结构,没教“遒劲”,而是将看似没问题的“乃至”进行引导理解。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却点破学生不明白的。同时,没有被学生预习后搜集的资料所累,利用这些让学生展示后再归结引导到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朗读领悟。因而,课堂教学应从学生预习的情况出发,要恰当地利用学生预习的背景,导向课文教学的重点。

预习的意义在于重申教与学的关系:学为主、教为辅,多学少教;预习的意义在于了解学情、导向课本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海安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黄山松迎客松装点
变废为宝 装点生活
迹象
黄山守松人
咏迎客松
祝融峰上迎客松
黄山松红蜘蛛的生物学特性
让我们来装点春光
黄山松的启示
让绿色装点大地
立地质量等级为哑变量的黄山松地位级指数模型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