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萍
下面是我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的片段。
师:读了第2自然段,大家知道“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课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的表情怎样?
生:图上画的是朱德和战士们。他们精神饱满,面带笑容,很快乐。
生:虽然挑粮很苦,但是大家在一起很开心。
师: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战士们是怎么想的?
生: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师:他们会怎么劝朱德?朱德同志又会怎么说?
生:战士们可能会这样劝朱德:挑粮又苦又累,您就别去了。如果您的身子累垮了,谁来带领大家粉碎敌人围攻呢?朱德会说,没事!我身体好着呢!挑粮这点苦你们吃得我就吃得!
师:朱德为什么要连夜赶做扁担,又为什么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生:“连夜赶做”是为了不耽误第二天挑粮。写上“朱德记”是告诉大家这是他的扁担。
师:他做扁担是为了干什么?
生:挑粮。
师:“连夜赶做”说明朱德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个很有决心的人。
师:这个决心是指什么?
生:与战士一起挑粮的决心。
师:前面的学习让我们知道,挑粮怎么样?
生:又苦又累。
师:那朱德的决心还是——
生:与战士们一起吃苦受累。
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局限,很难理解既然挑粮吃苦受累,路难走,粮又重,为什么“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课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朱德同志戴着斗笠,面带爽朗的笑容,肩挑满满的一担粮食与战士们一起走在山路上。我组织学生看图,让他们被图上朱德和战士们爽朗的笑容所感染。在教学中,我又抓住“连夜赶做”,让学生感到朱德同志是个做事很有决心的人,再抓住这个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从“连夜赶做扁担”,到“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直至学生感悟到“与战士们一起吃苦受累”。这样,层层推进,由语言文字到文本的人文精神,再由文本的内容延伸到时代精神,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思维的“梯度”,也有思想的“深度”,还有情感的“厚度”。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