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如今,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好处已被广泛认同,身为一名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品尝书香、书趣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十大妙招,效果很好,愿与大家分享。
一、 读一读
共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可以是教师读给学生听,也可以是学生读给教师听,更可以是双方配合的分角色读、接力读(其中以教师读为主)。教师要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参与阅读,与学生们一同玩味、一同感受。除了读“文”之外,还可以读“图”。好的童书,插图通常也出自名家,能让我们大饱眼福,很快融入故事情境。
另外,读书的环境、气氛、语速也大有讲究。在轻松的课余、清朗的早间、教室的一角、或是促膝谈心的树下,再配以抑扬顿挫的柔和声音,故事就开始了。
注意,读到生涩的词语或句段,要灵活地变通一下说法,让学生们易于理解和接受;读的时候,夸张多变的语调往往能为故事添彩。因此,读的水平越高,学生们得到的刺激和享受越多,也越快活,越着迷。
二、 讲一讲
在读的过程中,还应配合“讲”。比如,一本书“开读”前,为营造阅读期待,很有必要给“听众们”讲一讲本书的作者及译者是谁、哪国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荣誉、在国际、国内的影响等等。听了教师的介绍,学生“听书”的要求几乎是迫不及待、刻不容缓了。久而久之,学生们对名家名作也能如数家珍了,无形中丰富了积累,增长了见识,更亲近了图书。
三、 猜一猜
除了“读”“讲”,我和学生们还经常“猜”。比如,看题目猜内容、听故事猜题目、听起因猜结局、看插图猜人物……“猜”的过程是游戏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师生融情的过程,它令故事充满悬念,让双方都获得快意,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兴奋剂。
四、 品一品
遇到精彩的章节或段落,学生们往往激动不已,会提出“再读一遍”的要求,有时甚至要求读上很多遍。其实,教师应该抓住这样自然而难得的机会,与他们一道“品人物”“品细节”。《夏洛的网》是美国作家E·B·怀特所著的儿童文学经典,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作品,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简洁诙谐,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的一段对话,我们曾分角色读了好多遍,学生们仍意犹未尽。那以后,他们还经常模仿文中的俏皮话相互打趣,令人忍俊不禁。
这,其实就是一种品赏,一种回味。在“品”的过程中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生发想象,再现故事,同时积累语言,使书越读越“精”。
五、 演一演
故事听得兴起,学生们就特别想“演一演”。他们很善于就地取材找道具,一条纱巾可以当作国王的披风,一把扫帚可以当作老狼的尾巴……我常常做学生们表演的搭档,他们郑重地分派给我的角色,有时是一棵草,有时是一阵风,有时是一只大白兔,我总是全情投入,演得惟妙惟肖,和学生闹成一片,乐在其中,要知道,此刻的你不是他们的教师,而是他们的玩伴啊!我和学生们演过《鹬蚌相争》《皇帝的新衣》等完整的故事,也演过《爱的教育》《稻草人》等故事中的小片段,有时候还全班上阵排大戏,导演、剧务、道具、灯光,一应俱全,阵容庞大,尽兴发挥。
此外,还可以是一人读一人演,还可以任由学生们自主创编一些对白、动作和情节,这些都能大大增强阅读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嬉戏中获得更多灵感。
六、 画一画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令学生们的小手也痒痒起来,他们情不自禁地拿出画笔,画他们最喜欢的角色,画他们认为最逗趣的场景,有时还画连环画,甚至配上对话,妙趣横生。和他们一起读《种葫芦》的时候,有学生绘制了一本连封面带封底共有8页“小书”,展现的是葫芦生长的过程,有图有字,很是可爱。
画,是读后对于作品的再度创作,是建立在阅读和理解之上的,更是带入了个人感悟想象的新创造,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于作品的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唱一唱
阅读的过程中,我喜欢来点“小插曲”,和学生一起“唱一唱”。在读郑渊洁的作品《舒克和贝塔》的时候,学生们爱唱“舒克贝塔之歌”,我则伴唱,学生们唱一句“舒克舒克舒克!” 我对一句“贝塔贝塔贝塔!”而且每次必唱,这支歌成为那段阅读时光的主题音乐。
好歌入耳,好书入心,欢快的旋律令阅读高潮不断。我们知道,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阅读容易倦怠,因此,新鲜的刺激,轻松的调剂,显得尤为必要。
八、 聊一聊
随时随地我都可以和学生们聊书——聊作者、聊情节、聊感受、聊联想等等。有“聊的”,说明他们读进去了,读出“味儿”了,读“上劲”了。
记住,聊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这种交流完全是平等的,即使需要“拨正”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让学生们拥有畅所欲言的空间,激励他们更进一步地思考和体会。
九、 忆一忆
阅读的时候应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感受,以此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产生共鸣。
有一次,读到意大利名著《爱的教育》中的《开学第一天》,学生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了过去新学期开学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与主人公安利柯相似的体验,他们那津津有味的描述、丰富愉快的表情,大大地激发了我要更多地为他们读书的热情。同时,这种“回忆”和“联想”也让他们对故事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获得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十、 逗一逗
每次读起《断腿的木马》这个故事,我和学生们总会笑得岔气,为什么呢?——因为我是用家乡方言读的。
“逗”的法子很多。有时,我会煞有介事地对学生们说:“瞧你们,天天读小豆豆的故事,好像长得也有点像小豆豆了呀!”学生们忙相互望望,对照着书中的插图,惊叫:“啊呀——是的!是的!不是有一点点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啊!天呐——”瞧被我“逗”的!
应该说,师生共读是一个双方享受、“双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所获得的快乐体验,应该说并不比学生们少,关键看你是否真正“用心”了,教师对于书籍的虔诚和敬意会永远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成长为一个自觉、热诚的终身阅读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