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享受语文对话教学》

2009-12-01 08:44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心扉预设文本

张 庆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孙建锋老师就致力于语文对话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近一两年,他写出了不少有关对话教学的论文,上了好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课,让我想起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话。

前几天,孙老师寄来了他的新作《享受语文对话教学》,我得以先睹为快。这篇文稿,写了他对对话教学的认识与体验,还穿插了几个生动的课例,是一篇颇有新意、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如何进行对话教学?这篇文稿给了我一些新的启示:

一、 搞好对话教学,矛盾的主导方面在教师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由此看来,对话的要义,不在形式,而在是否体现了“相互作用”,亦即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

读了孙老师的文章,我体会到,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矛盾的主导方面在教师。进行对话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更要实现情感上的转变,要真正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敞开心扉,与孩子进行平等而又真诚的沟通与交流。文中的这一情节让我深受感动:当孙老师听完王凯同学的发言后,竟情不自禁地“越位”发表意见:“……童真是自然的天性,是毫无装饰的美丽。谢谢你们,打开了个人‘写真集,让我重拾童心,让我回归童真,让我分享美丽。”老师的话语激起了孩子的心灵共振,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读到这儿,我感受到了此时此刻孙老师的真诚与感动。在这样的氛围中,教育者也同样地受到了教育,正如作者所说,“是享受这种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的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创生而闪烁着的一种流动生成的生命美”。

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必先敞开心扉;让学生信任老师,教师必先真诚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在孙老师的眼里,每个学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他就要作出反馈与鼓励,如发自内心的赞扬,或情不自禁地拥抱一下学生,使他们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二、 重在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有无结论并不重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此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

孙老师给学生上课,则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与感受,提倡不同观点、不同视角的碰撞。如有关《白鹭》一课,郭沫若化用宋玉文句的讨论,就颇能发人深思。学生认为这是“偷势”,是抄袭前人的成果,老师则列举出几个化用前人诗句的例证,谈了自己的看法。经过思想交锋,学生的认识虽有了一些修正,但还是不能完全接受老师的观点,表示“佩服宋玉胜过郭沫若,因为前者是首创,后者是革新”。面对着不同的感悟、理解,孙老师不是强行统一,而是以伏尔泰的名言——“我坚决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与学生共勉,激起了学生的一片掌声。

这场讨论虽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我想这才是给予孙老师最为丰厚的回报。

三、 没有教者的真诚与深刻,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这一个时期,老师们谈预设与生成的很多。“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来。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

光有精心的预设就够了吗?读了孙老师的文章,我感到光有精心的预设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教者的真诚与深刻”,甚而至于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看了关于罗伯特将沙发垫烧了一个洞的作文续写,我们就能深刻地理解这一点。毫无疑问,这一节写作课上得是非常精彩的,可以说是“一种逼近完美的对话艺术”。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精彩纷呈的对话氛围?是老师的信任与鼓励,开启了孩子幽闭的心智;孩子富有诗意的想象,又使老师激动不已;老师的激动又反转来化为对孩子的激励、唤醒和提升……此种师生之间的不断互动,推动着课堂逐渐升温,终于形成了思维火花彼此碰撞的学习“场”。这推动的原动力,不只是精心的预设,更重要的是老师的真诚,是老师的深刻与睿智。如果没有充满真诚的教学,哪里会有如此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如果没有教者的深刻与睿智,哪里能如此轻而易举地打开孩子的心扉,激发出创造的潜能?

作者的这篇文稿,重点谈师生之间的对话,至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则涉及不多。我以为在语文课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成为课堂的主线。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如何去跟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使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而且也是阅读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也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予以引领与培养的。

作者在文题里用了“享受”二字,道出了他在课改中的感受与心声。通过课改,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的不光是学生,也包括老师。探索语文对话教学之路是艰辛的,然而对孙老师来说,肯定是“艰辛并且享受着”。正如他自己所说,“语文对话教学是教师自觉追求与学生人格平等、精神相遇的心灵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一种相互影响、相互造就、相互提升的气象万千的大美。对话教学有大美而不言,何以享受?”

(2005年11月)

猜你喜欢
心扉预设文本
桦墅:优美田园沁心扉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他乡节庆(2)
纸条:打开心扉的钥匙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