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文本,提高育人艺术

2009-12-01 08:44周振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子高尔基育人

周振芳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其中有许多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给我们的“育人”工作以莫大的启示。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如何从教材中学到育人方法,提高育人艺术。

1. 田老师的故事法

《师恩难忘》中的田老师是一位循循善诱讲究教学方法的好老师,在教学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时,他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讲故事的方法最合他们的“胃口”,因而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通过听故事,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古诗。田老师不仅在教书,而且在育人故事中讲道:当孩子要折一枝花时,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通过这一附加出来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明白了,做事不能光顾自己,还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多为别人着想,多给别人提供方便。一个小故事渗透了思想教育,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 陶校长的说理法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校长的演讲》写了他谈孩子教育的事。课文一开头便开门见山:“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然后逐一展开——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四个问题一目了然,冠之以“每天四问”这个名称,非常好记。在讲述每一问时,用同样的结构形式展开:“每天一问”问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问?让孩子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牢记于心。“演讲”虽则在说理,但并不枯燥,让人受益匪浅,这得益于陶行知先生的语言艺术。他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以理服人,让人心悦诚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学生说理是需要的,如何说理?要有清晰的思路——分成几个方面,每方面讲些什么。不仅讲清“是什么”,还要讲清“为什么”。“是什么”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让孩子“相信”,进而拿出实际“行动”。同时,这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是有帮助的。

3. 高尔基写信教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写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期间,儿子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过后,儿子告别了爸爸,跟妈妈回去了。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好像看到了他“红扑扑的脸庞”,于是给儿子回信:“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善抓教育时机,教子不露痕迹,由花写起,写到“美好的东西”,进而阐述了“给”与“拿”的关系,让儿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其实,教育机会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小小的进步,学生之间的一次误会,一个偶发事件……我们都要抓住教育时机,注意方式方法,适时而教,及时而教,这是高尔基写信教子给我们的启示。

4. 母亲环境育人

《少年王冕》中的王冕,幼时家境贫困,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恰恰是这样艰辛的生活环境,才成就了王冕,让他懂得了孝道,更加珍惜生活。对照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读书条件也越来越好,却反而不知道珍惜,什么都有了,却永远不知道满足。因此,我们不妨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困难,文具缺了,不要及时给他买;书没了,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书包坏了,让他先自己想想办法。少些包办代替,少些过度的“关心”“爱护”,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5. 师法自然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大书,大自然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它孕育万物,滋养生灵,给人以无穷的教益和启示。《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大书,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你一定会有许多收获:“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给人无穷的知识;“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给我们“留下愉快的黄昏”,大自然让人的身心愉悦。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应该开放教育环境,把孩子领进大自然,组织秋游,开展户外营地活动,组织参观、访问活动……让孩子用眼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验,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得到陶冶,受到教育。

(作者单位:常熟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子高尔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铁匠教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教子无方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不靠谱”的教子经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