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哲大师课笔录(上)

2009-11-30 04:32清荷薇雨
琴童 2009年11期
关键词:跳音贝多芬乐曲

清荷薇雨

2008年12月18日,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专业教研室主任唐哲老师受邀在武汉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大师课。笔者有幸现场聆听到大师的教导,深受启发,不敢将唐老师的连珠妙语占为己有,整理在此,愿同大家共同分享和思考。

地点:武汉编钟音乐厅

(一)《贝多芬奏鸣曲》(Op.31.No.3)第一乐章

演奏者: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学生

学生弹得比较呆板,没有情趣。唐老师很婉转地说:“你一看就是个好学生。”大家都心领神会地笑了,气氛一下变得轻松起来。

“贝多芬在创作《悲怆》、《月光》之后,风格又回归到了早期,尤其这一首是献给海顿的,首先要能明确知道海顿中晚期的特征是什么。贝多芬的各个时期特征是什么。”唐老师没有在这个话题上停留,显然由于时间的短暂,他把这个课题留给台下每一个人。“中晚期的特征”,这个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几句抽象的语言可以概括的,而是在音乐历史上划了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很细致也很大,如同是一个池塘,里面有着很多内容,有鱼、有水草、有微生物……如果要能明白这个问题,不仅只看一篇篇描述特征的文章,更是要回到这个时期的每一个乐章、每一个音乐角落、每一个装饰音上去,要能明白每个音符的一颦一笑。我们每一个人真的弄明白了吗?真是让人汗颜,仿佛听到了学习的催促号角,真有压力啊。

“这首乐曲应该有幽默、惊讶、转换、悬疑和惊悚”,这时唐老师示范其中的特征和弦,说:“这有些流行感觉。”说着竟然来了几个非常流行俏皮的和弦,自己调皮地笑笑,好像捣蛋成功的小孩子,弄得身后学生们艳羡崇拜不已。

“前面的引子结束在I级四六和弦上(第15小节),其后一拍应为其后的余音和叹息,应为一句,非常重要却常常被人误弹。音乐是更广义的技术,比单纯的手指技术更要得到重视。”

对啊,这句话太好了,我反复地回味:大家都觉得手指技术才是技术,可是语言的技术如果只是能做到说对、说快,而没有抑扬顿挫,将是什么样子呢?

有句话说:语言的终点,是音乐的起点。

很多学琴者都误认为技术的终点就是学琴的终点。我能甭理解为技术的终点,才是音乐内容的起点呢?

(二)肖邦《回旋曲》(Op.56)

演奏者: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学生

这个女学生挺胖,弹出来的音色如同她的眼神一样,有些漠然。这首曲子大而难,她的手指技术不错,面不改色神不惊地弹完了,可是听完以后让人感觉很压抑。

唐老师仿佛也有这个感觉,他吐了一口气,很客气地跃到台上:“你上几年级了?”学生迷惑地回答:“高一。”唐老师说:“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很开心的人嘛!”台下都笑了。(大家都能感觉到这个学生把一个悲剧的乐曲弹得太轻松。)大师对学生机智而仁慈的包容,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唐老师又开始示范,截然不同的音色让音乐形象顿时鲜活了起来。我压抑的情绪才得到释放——这才是音乐啊!太美了!

唐老师接着说:“我们开心是挺好的,但是不能在弹曲子的时候把悲郁的曲子也弹得很开心的样子啊。”

“大家注意,我称这种现象为‘吸血鬼现象——就是有些孩子一旦技术很好了,碰到快的时候就像吸血鬼闻到血腥味一样,‘嘭的一下就冲上去了。”台下的听众已经笑作一团。

唐老师的这个比喻这么恐怖,如同一道符贴在每个狂乱的心头,以后就会像躲避吸血鬼一样控制自己这样的苗头了。阿弥陀佛!

“浪漫不能乱节奏,我建议大家要把肖邦的作品作为古典作品来弹,速度、节奏的统一等都要严谨。音乐层次的控制代表音乐情感的输出。”

音乐层次的控制代表音乐情感的输出,是啊!这话太精辟了,我反复地念。这就是音乐修养,它的悲喜都是有节制、有逻辑的。音乐首先是一种交流,交流的前提不是自己过瘾,想骂就骂,交流首先是要合乎情理,这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吧。音乐不是自私的,不是为饱一己的痛快私欲恣意妄为地弹,而是跨越时空的阻隔和这些作曲大师、人类精神力量的源头一起共舞,将他们用正确的魔咒唤醒,灿烂真实地投射在听众的心灵屏幕里,给予每个人心灵救赎和力量。

“这首曲于一开始有分量,在郁闷的情绪中开始,八分音符要弹清楚,你的这个节奏总是含混错误地抢拍。”唐老师把话筒交给学生,开始示范这个深沉郁结的引子,拿着话筒的小胖女孩眼睛里不再是淡漠无情,而是瞪得圆圆的,如同灯丝快爆炸的灯泡。我觉得太搞笑了,音乐如此有魔力,可以让一个人的情绪前后变化如此强烈。这个孩子可能无法想象这首乐曲居然可以是这样深沉黑暗,而其后又接着那么些幻化无穷的不确定的情绪,一个乐曲何以能装下这么多人类的情感,而人类的情感为什么有如此微妙多情?!这个可爱的小女孩一定被大师的音乐和变化莫测的人生给深深扰动和迷惑了。

“霍洛维兹有句话,我愿意在这里告诉大家。他说,不论长短句,高潮只有一个点。”

唐老师开始演奏其中的一段,声音在他手中慢慢展开、收束,又变换色彩再度展开……如同一朵饱满的芙蓉花苞在慢慢舒展开,每一次舒展都有令人惊叹的色彩,而当大家都觉得到此为止的时候,又骤然绽放出新的色彩,叠叠层层,仿佛是无数悬疑惊喜的无穷动,每一动都牵动着无数根心弦。唐老师一边弹,一边仰起头望着音乐厅上方:“看,气氛在确定……看,又不确定了……这里!这里又确定了!……”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到音乐厅的上空,会场如何能桎梏住大师内心自由奔腾的心神呢?音乐在延伸的同时心神已经撞出了音乐厅,在高高的天空里了。空间带来的灵魂释放,让不屈的音乐与高高天花板下的每一枚空气分子融合,空气里充满了沁人心脾的、湿润丰盈的音乐分子。

(三)海顿《奏鸣曲》(Op.52)第一、二乐章

演奏者:武汉音乐学院本科学生

这个学生是个男生,看得出来,本科生比附中学生还是严谨、成熟许多。这首海顿的《奏鸣曲》虽然听起来似乎没有前面两个乐曲“热闹”,但是却要难得多。因为音符越少就越难把握,加上无数个重复的装饰音、跳音、乐句,如果能弹得不啰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说把其中的精髓和闪光点表露出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虽然稚气、呆板了些,但这个男孩很不错,在一些细节上能感到他试图在展现音乐的流动。

“作品号要清楚,你提供的这个不太准确,应该是HobokenXV1.39,这些作品号都需要搞清楚,包括莫扎特、贝多芬……你不能说我弹了贝多芬奏鸣曲的第4首,或者第27首,应该把每个乐曲和作品号的名字搞清楚。”我紧张地瞅了一眼身边的一排同事们,他们也神色慌张,看来不是我一个糊涂过日子的。回去得抓紧补功课去,这些事情真的再不能偷懒了。

唐老师故作严肃地说:“同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啊……”大家都很期待,看看唐老师有什么人生感言,他头一抬扶扶眼镜说:“有很多的跳音。”这句出人意料的话惹得场下轰然大笑起来。

唐老师旁若无人地接着说:“但都不是相同的。”大家顿时安静下来,陷入沉思。

是啊,为什么我们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但都不相同;音符有很多,也不相同;奏法有很多,依然也不同。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些有生命的音符处理成如同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死气沉沉呢?

“我想问大家,一个很好的木匠,如果只有一个工具,如何制造好的木具?”台下鸦雀无声,“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钢琴的人生就是成为不断拥有更多工具的鲁班!”

是啊,一语中的。这短短的一句话,却需要我们付出一生来理解和体验。对于一种奏法,只用一种表现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练习方向也是南辕北澈。

唐老师大步流星地走到钢琴前,弹了开头一段,问:“这是什么样的?”我听了听,柔和细腻,是女性。他又接着弹:“这遍呢?”我想了想,是男性,很阳刚的。孰料他又接着弹:“这种呢?”我顿时晕倒了——前桑后刚,总不能说是太监吧!看来真是,感受只能是感受,波动太细腻了,定性可真是不好定,就算是女性也有很多风格种类,男性也是,每一种大的风格中又有千千万万种,真是无穷无尽!

唐老师抬头看了看一旁的学生,说:“作品意图要明确。还有,跳音的问题。看,这里,右手色彩变化了,左手跳音也要变,跳音处理的单调造成了你曲子的性格单调。还有,节奏要精准,我这里不是说精确,而是精准!大家好好体会。”学生一听,醍醐灌顶,恨不得重新投胎再回头重新学习一遍钢琴才好。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跳音贝多芬乐曲
始乱
亦远亦近贝多芬
钢琴作品《春舞》跳音演奏分析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跳音”技术
跳音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合理的跳音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及表现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