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退耕还林发展模式与思考

2009-11-28 08:02夏筱竹邓武喜
绿色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发展模式

夏筱竹 邓武喜

摘 要:木里县是四川省凉山州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根据区域内林业条件规划纯生态型、纯经济林型、生态旅游型、生态经济林型、综合效益型5种退耕还林地带。根据不同类型,结合自然条件,探索出适应木里县退耕还林“三大效益”兼顾的10大模式,并辅之以强有力的落实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五个结合”综合治理办法。关键词:退耕还林;发展模式;木里县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47-04

1 引言

木里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包括:彝、汉、蒙古、纳西、苗、壮等19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1.3227万km2;林业用地面积941120.5hm2;辖3个区、29个乡(镇),人口13.1726万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部,北与甘孜州的理塘、雅江县接壤,南与凉山州盐源县相连,东北与甘孜州的康定县、九龙县、凉山的冕宁县隔河相望,西与甘孜州的稻城县相依,西南与云南省的中甸、丽江、宁蒗县相邻,地处东经100°03′~101°41′,北纬27°40′30″~29°10′20″之间,南北长165km,东西宽160km,最高海拔为5958m,最低海拔为1470m,面积居凉山州第一位,占全州总面积的22%。

木里县是四川省凉山州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从1999年试点到全面启动,工程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建设步伐稳步推进。截止目前止,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荒山造林7.5万亩,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实践证明,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有组织保障、政策倾斜、资金投入,还要有技术措施和服务配套措施;不仅要生态效益,也要兼顾经济效益;不仅注意长远利益,也要促进当前收入;不仅要完成退耕还林任务,还要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研究、探索既符合政策,又切合实际的退耕还林路子。

2退耕还林林区类型

2.1纯生态型

适宜于木里县偏远高寒阴冷干旱山区地带。这种区域人烟稀少,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综合资源的可视度低。栽植以冷杉、云杉等树种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和生态用材林树种。实行封山禁牧、抚育管护、护林防火等经营管理活动。在保护水土、调节生态的前提下,加快用材林的生长速度。

2.2纯经济林型

适宜于木里县中部河谷川道和西部乡镇的雨量比较充沛、光热条件好、地势较平坦、肥力较好的地带。发展以苹果、花椒、核桃、桃子、柠檬等为主的树种。以科技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实行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2.3生态旅游型

适宜于木里县地形、地貌、地势及森林景观较好的地方,如:鸭嘴省级自然保护区,巴丁拉姆、恰朗多吉州级自然保护区,丁冬海子、长海子、木里县养鹿场、康乌大寺、木里大寺等资源丰富的地方。以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休闲山庄等为主,在风景区范围内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栽植以常绿树种,高档树种为主,将常绿树种与落叶树、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进行季相搭配。根据植物的叶、花、果、树、形、色、叶等特点,合理布局,形成四季分明的绿化效果,体现出绿化、花化、果化、美化、香化等不同韵味,在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旅游景点的建设。

2.4生态经济林型

生态经济林型适宜木里县山区光热资源、交通条件较好的林地。通过新造成改造,在不影响林地发挥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多种经营,如花卉、松茸、食用菌、经济作物、饲料等的种植和家畜家禽养殖等,不受规模限制,可大可小,经营灵活。视自然条件优劣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可分别采取主体经营、多元经营和专项经营等形式。

2.5综合效益型

适宜于较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林地。在经营区域内,通过总体规划设计,以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为主,开展多种经营。以公益林为基地,产业明确、林业为主,综合开发,共同推进,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运作,同步发展。

3 退耕还林模式

根据不同类型,结合具体地形、地貌、小气候、植被、水域等情况,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药则药、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配置,农、林、牧科学结合,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发挥优势,形成产业,面向市场,注意效益,探索最适应木里县退耕还林“三大效益”兼顾的模式。

3.1“林—草—畜”模式

上层种树、下层种草,林草结合,以草饲料圈养牲畜,促进全县以肉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兴旺发展。全县退耕还林工程中,该模式面积达20000多亩,具体有柠檬+草、核桃+草、板栗+草等,紫花苜蓿为主的草饲料,年产草为达2万吨,圈养猪2万头,山羊1万只,肉牛5000头,年均可新增产值100多万元。

3.2“林—药”模式

上层发展冷、云杉、红杉等市场前景好的用材林树种,林下间作党参、柴胡、半夏、大黄等草本药材,达到林地综合利用,长短结合,主体开发,增加经济效益。

3.3“林—果”模式

林果间作为主。主要采取生态林-干果的形式。突出发展柏树+核桃,柏树+樱桃等。栽植柏树+核桃、柏树+樱桃等乡土树种,有益于防风固土,保持生态环境,为发展经济干果营造绿化屏障,该模式在木里县已发展8000亩。

3.4“乔—灌”模式

实行上林下灌或乔灌株间或行间混交,合理密植,立体经营,综合开发。上部主要以华山松、侧柏等乔木为主,下部以沙棘、枸杞、杜鹃、火棘等灌木护林。突出以林为主,多样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下层种植灌木有减少水土流失、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力、保护土壤被雨水冲刷作用,还可保水、集肥,林木生长迅速,一般15年可成林。

3.5“林—林”模式

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坚持植物配置多样性,充分利用生物种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严格按照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等科学混交的原则,适地适树选择混交品种,避免相克林种混交。探索了刺槐与油松、落叶松,华山松与侧柏、沙棘,青岗与杨树、云南松等的混交。这种模式实现了浅根性树种和深根性树种的合理搭配,避免了树种争夺土层空间和水肥,降低病虫害的侵害,改善了林区小气候,维护了生态平衡。

3.6“兼用林”模式

以生态和经济兼用的树种花椒、核桃为主,按照国家对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政策界定灵活变化密度,对花椒、核桃、苹果等树种实行加密栽植(每亩80株),使其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该模式在木里县目前共发展了40000亩。

3.7 “林—园”模式

适宜于城郊绿化和旅游景点绿化。在近年的县城绿化和康乌大寺、木里大寺、丁冬海子鸭咀自然保护区等景点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内实行点、线、面绿化结合,在城外实行郊区、农村绿化结合。在景点配置实行绿色植物与自然环境结合。

3.8 “林—道(埂)”模式

此模式以注重提高绿化档次、建设绿化通道示范段为目的。在县、区、乡村公路两侧按照设计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绿色通道,营造宽度5m以上的防护林带,形成网络框架。全县今年绿化里程12km,绿化地梗超过10000m,同时,绿化格局也得到提升,大多数行道树抗性强,能适应公路交通环境,易于养护、如侧柏、圆柏、樟树、梧桐、雪松等树种。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发展模式
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