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一种教学的智慧

2009-11-26 07:58
江苏教育 2009年19期
关键词:福楼拜莫泊桑体悟

张 蓉

潘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一种久违的感觉,自然、大气,让人不由心生亲切之感。

这种大气,首先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气魄。潘老师在对《课标》精神的深刻领会、学生实际的整体观照下,以敏锐的语文课程眼光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深度处理,有效整合课文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内容集中,形式干净。

1言语意蕴的咀嚼与涵泳。课堂上,潘老师循着话语形式这个核心,始终着眼于语言文字怎样把人的情、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以语言文字为凭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由“直截了当”学生体悟到福楼拜严谨的治学态度,从“滔滔不绝”学生读出福楼拜丰厚的艺术积淀,而全文仅有的一个“微笑”,更是细微处见真情,‘学生体悟到福楼拜对后辈的提携、呵护、勉励、期待……当学生化身为莫泊桑追忆逝去的恩师福楼拜时,我们惊喜地发现,此时此刻。作者之言与读者之言已悄然融为一体,此时此刻,再也分不清孰是“工具”,孰是“人文”,语文的三维目标已尽在其中了。

2表达形式的捕获与揣摩。到了高年段,《课标》有揣摩文章思路,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教学中,我们看到潘老师把《课标》的要求“活”化了,不露痕迹地将蕴含在语言文字里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方法巧妙,点拨自然。例如,三次指导实际是以“观察”为主干的层层递进,揭示福楼拜由浅入深指导写作的过程;又如福楼拜第二次指导时一连抛出的9个问题,则凸显了大师的善施教化,以及莫泊桑如梦初醒的顿悟。“学文如聚沙”,假如老师们都能像潘老师这样用一双慧眼去发掘、引导,我们还担心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吗?

这种大气,还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淡定。潘老师的从容,首先来自他深厚的学科素养,一笔一画的板书,言传身教中的暗示、激励,无不凝聚着他对语文的理解和追求,渗透着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修养。潘老师的从容,还在于他抓大放小的教学智慧,调控课堂行进的节奏和方向,而不斤斤计较某个教学细节,抑或某些教学技巧,因而,他的教学的行进给人的感觉是学生总在兴奋地探寻,而他则有着胜似闲庭信步的洒脱。从容,更是潘老师对生命气息最深沉的关爱与期待,他深谙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精细的雕琢,刻意的深度,如果不能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对接将失去价值和意义。突出学生,淡化自己,他就像福楼拜一样善施教化,让学生的言语生命在充满挑战的情境中落地生根,恣意生长。

猜你喜欢
福楼拜莫泊桑体悟
萌宠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懂,才能得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福楼拜的『笨学生』
莫泊桑拜师
解题中的数学史
特长就是专心地做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