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勇 刘丽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越来越理性地进行着课堂观察与思考,课堂上的种种教学行为不断跃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课堂即时评价语,我们曾忽略过,但是其重要性此时越来越被思考着。如何将语文课堂即时评价进行到底,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捕捉闪光,让学生感受成功
赏识和鼓励,是每个人都期望和需要的。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应灵敏地捕捉到闪光点,及时、适时、有效地送上充满激励的课堂即时评价语,肯定学生的能力与价值,增强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时期,错误过失在所难免,与其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责备苛求他们,不如静下心来,花一些心思挖掘孩子们课堂上的闪光点,甚至给予放大,以此激励孩子们的种种表现,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滋味。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上《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有位学生问:“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约有一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问问题的同学脸红了,似乎是在后悔自己怎么问了这样一个愚蠢的问题,谁不知道,“万万”就是“亿”呢?这时只听于漪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反而用了两个字‘万万呢?”教室里开始安静下来,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发表着不同的意见。最后于漪老师总结说:“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今天这个认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将视线都集中到刚才的那位同学身上,那位同学如释重负,刚才的后悔与羞愧一扫而光,似乎自己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语文课堂上,教师发自内心的赞赏,合适的诱导,一定能博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那颗纯真的心。但是赏识、鼓励绝不是单调的无原则的表扬:“真好!”“你真棒!”“真不错!”……一节课中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如果都是这样的评价,就是无效评价。在各种课堂评比中,常常也会有这样的现象,一节课中“你真棒!”不绝于耳,结果学生听腻了,失去了味道。很多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感受到那是“苍白的赞扬”,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有时,或许正因为这个细节,让老师和学生产生了距离感。因此,赏识的评价更应从课堂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真正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二,巧妙追问,让学生体验深刻
“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巧妙追问,挖掘学生的世界,生成美丽。评价并非一次到位的,学生的认识须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欣赏、表达几个阶段,这样复杂的阅读心理过程,要求我们要采取巧妙追问这个评价过程,以加深学生的体验。温州原教研员金戈老师曾有这样一个“朗读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在山的那边》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一起讨论关键句: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一位学生在朗读“一次又一次”与“一次次”时语气几乎是一样的,读得都非常平淡,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还不理解。)
师:你为什么这样处理?(一学生解释原因。不到位,另外两名学生进行了精彩的解读,体验比较深刻,但没有注意到“一次一次”“一次次”的排列特点。)
师:“一次又一次”与“一次次”能否互换?(学生陷入沉思,片刻之后。)生:“一次又一次”节奏比较缓慢,要拉长音,表现每一次失望后沉重的心情,“一次次”节奏急促,表现每一次重新鼓起了勇气,树立了信心,它们不能互换。
师:你对语言非常敏感。诗人在选词上是做过精心的推敲的。这如同音乐的变调,从低沉、缓慢走向急迫、高昂,表现一种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记得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即使命运把我一千次的打倒,我也要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请你们用这样的体验,读出你们的情感。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朗读,把握他们的理解、体验程度,及时作出贴切、客观的追问即时评价。当学生的理解、体验到达一定的层次之后,当学生的解读无法再深入一步的时候,我们要设计一个问题。制造一个矛盾,创设一个情境,再次巧妙追问,激发学生去再思考。这样,学生思维的临界点会一个个突破,认识不断地趋向深刻。
上海的朱震国老师在教授《白色方糖》一课时,当有学生提出问题“老人‘不愿意去就说明女儿很想他去,他能喝咖啡就说明能去美国,他为什么不去呢?”其他学生回答“不想给女儿添麻烦”“人生地不熟”时,朱老师追问道:“如果是你,你现在也能喝咖啡。不会英语,也不认识周围那么多的人,你会去吗?”学生若有所悟地答道:“他喝咖啡就是思念美国的女儿。”这时只见朱老师微笑着说:“是啊,喝咖啡就是喝美国,他把美国一点点喝进心中,女儿自然也就在心中了!”在爱国之情,思乡之情、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之时,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上述两个案例,能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没有走向深入吗?学生的体验在此时也就自然深刻了。可以说。教师课堂即时评价语中巧妙追阀的合理运用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生体验的深刻。
三,有效引发,让学生解读多元
文本给定的信息比较单一,教师有必要开发。努力将静态的文本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当今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主张有效的多元解读。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因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的解读时,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发,使之出现合理解读文本的多元化。
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
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
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这样的预设,出现这样的“旁逸斜出”,实在难以招架。这时,很大程度上决定老师的应变能力,而这个能力,实际上是老师面对突然出现的问题时如何运用课堂的即时评价语,有效地引发对新问题的合理思考。教师即时评价语在这种情况下让文本走向了丰富,走向了多元。
又如,《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即时评价语,可以让学生解读多元。更能很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语言深处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必须合理的引导,避免出现解读《背影》时说“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的发生,让课堂即时评价语起到有效引发的作用。
四,点拨探究,让学生延伸思维
“用点睛之语,就能指点迷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即时评价语对学生的回答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有的谦虚讲叫做“抛砖引玉”,但那可是地道的“秦砖汉瓦”啊!没有如此“质地的砖”,何来“美玉”?有的叫做“点石成金”,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请看余映潮老师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节选):
生2:我觉得,我就说一个,就是“诚实”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它重复了两遍,而且都非常的深。
师:嗯,你看,他看出来,这个词反复了两遍,因此这个词有力度。“诚实”,“大地”,“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应该说,我们的世界都应该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孩子看世界是纯真的。说得好。还有,那位!
生3:我要说的也是诚实。和他刚才说的一样,因为它重复了两次,并且我觉得只要人是诚实的,他就觉得心安理得,就可以用那种心情来面对付出以及收获,我觉得那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师:诚实应该是人生最重要、最重要的修养之一。
生4:我也想说诚实。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就应该是诚实。只有这个人诚实,才可信。然后得到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好。继续来。
不只是这个课例的节选,余老师的很多课堂都充满诗意,尤其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诗意般的即时评价语言,可以听到他精彩的即时点拨,可以领略到在他的引领下,学生如何让思维延伸。
而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的即时评价语言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杨聪老师的经典课例《云南的歌会》《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等,都是在课堂的结尾运用老师对文本的探究和感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对于杨老师的课堂。不是一个结束,却是另一个开始。因此,他的课堂结尾,被戏称为“杨聪式结尾”。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它激活,让这种思维得以延伸,扩展,引领学生新的阅读生命里程。
语文课堂的即时评价丰富多彩:简明准确的即时评价,让学生正本清源;幽默风趣的即时评价,让课堂情趣盎然;善于求变的即时评价。让课堂灵活多彩……由此看来,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老师,必须将课堂的即时评价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