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英
中小学音乐教学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中学音乐课要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
1 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
初中阶段,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作品,例如,“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兴奋、激昂的”,“悲惨、哀愁的”等,他们的猎奇心理和冒险精神比较突出,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感,他们因为喜欢某个偶像去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唱好某人的歌而自豪。在这个流行歌曲传播泛滥的时代里,流行音乐或者说流行歌曲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教师不应回避,不应制止,应主动引导,给他们一种“心理满足”。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下面的教学模式:自助式课堂,即让学生在上课前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曲目听一听或唱一唱,然后再向其他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歌曲的特点、价值等。教师从旁指导,加以补充修正,让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参与音乐并从中获得、积累音乐知识,从而提高音乐修养。
2 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是上好音乐课的重要保障
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的基本功尤为重要。翻开音乐教材可以看到,教材中所欣赏的都是国内外的著名作品,它们中的大多数是流传了几个世纪的经典之作,对于这些曲目的欣赏有着比较严格的方式方法,其表现的主题往往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吻合,应该说是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组织教学,在备课中尽可能多地准备相关知识,要懂得运用自己扎实的内外基本功,引导学生兴趣。例如笔者在给学生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古琴曲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纯净、脱俗的意境,笔者简单地讲述了儒家和道家的一些审美观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者都是大自然的知音,伯牙子期的故事说明中国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体现中国音乐“和”的精神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现有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对乐曲产生背景的了解把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是“流水”。
3 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首诗、一幅画。例如在欣赏歌曲《长江之歌》时,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乐曲不同段落具有不同风格的同时,还可以请同学生把不同水的形象用成语来表示。如刻画水柔情的可以用成语“柔情似水”“微波荡漾”等表示,刻画水跌宕起伏的可以用“波涛澎湃”“波澜壮阔”等表示。
4 适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达作用。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京剧音乐时,有必要让学生看录像、听唱腔、见脸谱和戏装,知道舞台美术、用上锣鼓、学点念白和走步、甚至学一两个唱段等,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和体验,对于理解、评价京剧艺术也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多媒体演示很生动、具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把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趣味化,弥补过去音乐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缺陷,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比如在学习“中国民族乐器”时,教师如果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的时间,也不可能让学生体验所有的乐器的音色,况且教学中也不可能把所有民族乐器都搬入课堂。教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具,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它可以将各种乐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利用声画同步技术,让学生感受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强学生分辨和记忆能力。避免教师费时费力空谈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
新时代的教育培养新时代的人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在感知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地参与,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尽情地畅游在音乐的海洋中。
综上所述,其实上好音乐欣赏课并不难,关键是教师有没有从实质上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能考虑到以上几点,笔者相信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这个难题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决。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卧佛堂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