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就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知识的幸福空间。就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灵的敞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格的独立与生命的舒展。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和谐的课堂,让它充满生命的互动,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更为崭新的境界。
1 师生互动,让心灵在对话中沟通
信息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遍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走下“神坛”与学生平等对话。而且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互动的前提。教师要在课堂上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师生的心灵在互动中沟通,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敢于张扬个性,表达心声,享受被人尊重的快乐,体验做人的尊严,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互动的欲望,从而进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美好境界,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
记得著名的老一辈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杂草的蛮不讲理和小稻秧所受到的威胁,他从生词入手,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接着采取表演的形式,师生共演,淋漓尽致地演绎这些生词。他问:“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样站?”学生很快从四面把老师围住,并卡着腰,气势汹汹地说:“快把营养交出来!”接着“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营养。“小稻秧”没精打采地低下了头。这时,学生的发言特别热烈:杂草非常的厉害,一副凶巴巴的样子,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还十分的野蛮,一点都不讲道理,这就是“蛮不讲理”……在这节课上,课堂的氛围始终十分的轻松和愉快,学生毫无学习的压力。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位置上,在这种平等、和谐、交互的氛围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师生之间的自由对话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两者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2 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激发
生生互动是学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活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生生互动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在这样的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就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思维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同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对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3 生本互动,让灵感在探索中触发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互动,缺少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索、感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一种依附性,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缺乏对文本生命的体悟。因此,教师要找到文本的闪光点,找准学生的兴趣所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首先根植于文本,引导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对话。其次,要超越文本,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获得对课本中新知的认识,并让灵感在探究中得到触发,获得对文本具有个性化的理解,拥有自己心中独特的“哈姆雷特”。
4 人境互动,让情感在情境中遨游
李吉林老师曾经指出:当教师把儿童带入有意创设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时,发现学生情绪热烈,带着情感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且达到不由自主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人境互动,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十分重要。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创新状态。
教育教学要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前沿阵地,也是学生得以发展的最重要场所。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人境之间等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情趣、价值观等方面,能使学生养成与民主开放的课堂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