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新做法

2009-11-24 07:54李亚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8期
关键词:社戏课外课文

李亚明

教学实践中总是发现教得越细,越不厌其详地讲解分析,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反倒越低。这是因为语文是多元的、审美的、整体的和综合的,语文教学过分地重视分析讲解,就会忽略整体性的实践积累与练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不断探索一些新的做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笔者结合一些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教学

学生已经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十几年的生活经验的“纸”。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妨从学生已有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入手。例如在讲授《幼时记趣》这篇课文时,笔者紧紧抓住“幼”“趣”2个字,让学生回忆他们小时候的趣事,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领会课文中的趣。有相关知识经验,兴趣又已被挑起的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作者观蚊、玩蚊、观丛草虫蚁、鞭蛤蟆之趣。学生能读懂课文,接着对字词就容易落实。其他诸如《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都可以让学生从本地的风俗、端午节的情况、过年的活动入手来组织教学。这样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拉近,既可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避免枯燥的满堂灌,同时把“听、说、读、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 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向学生讲授一篇课文,不只是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内容,而且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师生互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比较阅读则是较好的方法之一。如学完《社戏》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叶君健的《看戏》,并扩展阅读臧克家的《社戏》。鲁迅的《社戏》是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作者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余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作者巧妙地采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抒发自己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真挚友情的眷恋,委婉、含蓄地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在课文结尾处情不自禁地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而臧克家的《社戏》、叶君健的《看戏》写于太平盛世,和平年代,他们尽可热情洋溢地赞美戏曲艺术家,热烈地赞美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观众。作者借课文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因而是叙事性记叙文。

3 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课内解决的东西有一定的针对性,内容相对比较专一,而学生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情况,客观上就必须以课外学习的形式作补充。另外,许多答案要从实践中得出。因此,课外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不仅仅在课堂45分钟,而且也在平时的点点滴滴积累。

例如《荷》专题,课文选编咏荷诗5首,而古往今来咏荷诗是很多的,远远不止这5首。所以在教学《荷》专题的5首咏荷诗时,预先布置学生回忆、查找喜欢的咏荷诗。上课时,先让学生背诵自己学过、读过或查到的咏荷诗。一般来说,学生都喜欢自己能得到同学的羡慕或认可、教师的表扬。因此,学生都会认真回忆、查找相关的咏荷诗。结果学了这个单元后,学生不仅能背诵课文选编的5首咏荷诗,还能背诵一些没有选入课文的咏荷诗。

总之,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最终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小溪中学)

猜你喜欢
社戏课外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