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子国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启发教学环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教学形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99—02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始终坚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创业、立志成才的社会主义新人。
实行启发式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既有知识,这些知识像死水一样沉积在学生的大脑中。学生在教师的满堂灌中,没有思考的间隙,也没有思考的兴趣,大脑中的知识得不到激活,思维的火花得不到迸发,他们的创造性也得不到培养。而启发式教学不仅真正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能动性。
2.了解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为了能使启发式教学取得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除了了解整个班级学生的专业特征、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学习风气和思想动向以外,还应积极了解学生的个别情况,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同时,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了解自己所教学科内容的实际。备课时要努力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把握理论的动态,了解学科的前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启发问题的新颖性、前沿性和深刻性,才能保证在启发学生时得心应手,并且富有针对性、有效性。
3.创设良好的启发环境。良好的启发环境是启发式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要结合大学生认知的特点,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欣赏他们。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形成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良好氛围,启发式教学所需的前提条件才得以具备。其次,教师要在学生思维中制造出“愤”和“悱”的状态。教师要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和情境,然后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困惑状态,让他们觉得有所知但又有疑问,想表达又难以表达清楚,也就是“愤”和“悱”的状态。此时,教师再给予学生启发、点拨,学生才会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教学的基本形式
1.设疑启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考的动力和获取知识的起点。教师适时提出难易适度、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并享受到通过积极思维后解疑释惑的乐趣。设疑在启发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要使这一方法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设疑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范围不要太宽,难度不要太大,原则上“只要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提问要紧扣中心,突出重点,解决疑难,避免多而杂,以影响教学目的实现。设疑的内容要巧,方法要巧,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不拘泥于让学生只会从书本上找出答案照读,避免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其次,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学生理解了基本的道理后,再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在理论分析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时候,提出关键的问题。这样层层递进的提出和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启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抽象思维较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联系实际,举出具体事例,运用理论加以分析,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得到启示,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使用案例启发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心选择案例。所选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和时代性,案例不典型,达不到教学目的;案例陈旧,学生感觉没有新意而无法产生兴趣。第二,举例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特别是重、难点知识,针对当前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尤其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学生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切实地受到启发,避免空洞地说教,从而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提高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第三,正确处理案例启发教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教学中提出的案例是具体的、特殊的,而理论是一般的、普遍的,进行案例启发,重在两者的结合,重在运用理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既不能为案例而讲案例,这样容易使学生将一般理论与具体事例等同而不能准确理解和接受;也不能单纯的案例加理论,将事例两句话带过后再讲理论,这样都达不到教学效果。
3.讨论和辩论启发。讨论和辩论式的启发教学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探讨研究,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生各抒己见带来的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思维的启发必将取得满意的效果。运用讨论和辩式启发教学应注意几个环节:首先,在讨论或辩论前广泛收集学生的问题,经过梳理,提前一周给出讨论或辩论题目。其次,学生根据讨论或辩论题,事先钻研教材,寻找资料,然后在课堂讨论或辩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再次,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组织、正确引导,使讨论或辩论向预定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要做好点评,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认识上。在讨论和辩论式启发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是教的主体,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学生也不是“演员”,是学的主体,需要在讨论和辩论中省查、反思、反求、体验。教育活动就是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有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才能把教育引向深入,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具有向实践迁移的价值。
4.对话启发。对话式启发教学,就是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对话的方式,通过双向或多向对话,相互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做出正面的解释和回答,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学生身边的事例,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人生、理想等问题。对话式启发教学能够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双向激励效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相长。一方面,能够激励大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密切,真实性、针对性强,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励教师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同样要开动脑筋,思考分析,积极准备应答,从而也转化为深入探索问题的动力和压力,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师生对话、双向提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和必要的理论探讨,正确阐释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双向互动,做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的统一,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5.多媒体启发。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以非凡的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感受和理解,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启发形式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种直观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好象身临其境,更容易引起他们思维上的反响和情感上的共鸣。有的政治理论课概念很多,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教学可能有些枯燥,这时如果能采用一些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当然,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放”,把教师变成幻灯片放映员,而仍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讲课艺术的运用,切实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互动。
6.实践启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的真理性内容,又要能理论联系实际。拿出一定的课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被很多高校证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协同进行,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正是这种结合的最好形式。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加深对社会认识的良好机会,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与社会接触,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从而知晓乡情、民情、世情、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国务院高教16号,2004-08-26.
[2]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方世南,等.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徐志宏.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