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民益
特级教师贾志敏是一位语文味很浓的老师,他的课堂更是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让我们一起去闻闻他课堂上令人陶醉的语文味。
开课便闻语文香
《惊弓之鸟》教学片段: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个字。你认得吗?(板书:成)
生:是“成”字。
师:(在成字前画条横线)对,你能用它来组个词吗?生:赞成、完成、收成、坐享其成……师:(在成字后画条横线)谁会组词生:成都、成功、成年、成立、成语……师:(教师板书:成语)成语,是我国汉语中一种特殊的构词方式,它约定俗成,一般由四个字、五个字组成。你知道哪些成语?
生:一箭双雕、惊弓之鸟、半途而废、兵不厌诈、刻舟求剑、叶公好龙……
师:这里的“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喜欢的意思。
师:对了。
师:小朋友知道的成语很多,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一看就知道意思。有的成语含有典故、出处、来源,成语里的故事叫成语故事。(板书:成语故事)有的小朋友提到的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都有成语故事,故事很短,讲出的道理却很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师贴出板画,板书:惊弓之鸟)师领读:惊弓之鸟。贾老师先让学生用“成”组词,再由“成语”引出“成语故事”,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成语,最后由孩子们说的成语,引出《惊弓之鸟》。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语文味很浓。贾老师说:“我让学生组词、说成语、读课题、了解背景的同时,就是在了解学生,一节课只有40分钟,每分钟都很重要,课堂上不能用宝贵的时间去讲很多无关紧要的话,要有实效。”
评价更有语文味
有一次,课堂上一个小朋友写作文时说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当场就说:“你这句话有四个毛病。”听课的老师都领悟不过来,心里直犯嘀咕:这句话也可以呀!贾老师说:“第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得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第二,‘有幸用得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来很快就到了,所以应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奔丧,也叫有幸吗?”假如学生从小就能在这样严格的、正确的、敏锐的、强烈的语言熏陶下,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怎么能不提高呢?
用教材教出了语文味
用教材教学生拟题
《“我不怕鬼”》教学片段:
(生齐读课题)
师:看看老师的课题写对了吗?想想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生:因为鬼不是真的鬼。师:那应该在鬼字上面加引号。生:这是句子中的话。师:哪一句,你能读读吗?(生读句子)师:句子中不是有句号吗?那句号去哪了?
(指名说)
师:题目不是一句话,后面不能有句号。如果是中间可以加个逗号。(生再次齐读课题)评析: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知道了文章的题目也可以用文中人物的语言做文章的题目,知道了用文中人物语言做题目的标点用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拟题能力。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跟课文学习拟题之法。
用教材教学生说话
贾老师在《两个名字》的教学中,为了迁移课文“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表达形式,在对话中促学生体验,在语言的生成中点化学生。
师:你好,我有一支铅笔。(贾老师主动和一位小朋友握手,并举起一支铅笔)
生: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自己的笔)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轻松愉快的对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纷纷争着和贾老师对话。这时,贾老师却让小朋友先说,自己后答,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对话的难度,同时也伴有更多的生成……)
生:您好!我有一件衣服。
师:(摇摇头)一件衣服有什么希奇?
生:(顿悟)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高兴地)我也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台:哈哈,我们都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教室里静极了,但可以感受到无数思想的小溪在流淌,在跳跃,并腾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突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并深情地)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快乐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生:您好!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师:(与学生双手相握,并激动地)你好!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平常的一句话,贾老师引导学生的训练却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平淡到饱含真情,循循善诱,润物无声。通过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形式在交流中凸现,语言规律在体验中内化,语言精神在对话中生成,师生生命在语言的生发中涌动。
用教材教学生写对话
师:这个故事是通过对话来写的。写故事,就是用人物的语言来展开故事的情节。现在读一读写人物语言的句子,读出声来,
(学生轻声自南读书,师板:1 XX说“?”,2.“?”XX说“?”,3“?”XX说4”。)
师:写人物语言有四种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边;省略了提示语。为什么写人物语言要有四种?有变化啊!文章有变化才好看啊。有小朋友说,写人物语言XX说后面都要加冒号和引号。真是这样吗?现在给你三个“说”,(指黑板)说、说、说,我请小朋友在“说”后面加上标点。三个小朋友,看看说后面是不是都是冒号。
师:很好!提示语在前,用冒号引号。起什么作用?起提示作用。提示语在中,逗号,起什么作用?停顿一下,话说了一半,后面还有呢。提示语在后边,用句号表示结束,话完了。提示语可以省略,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读者读了以后,不会搞错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样一写,形式就多样了,文章就活泼了。找找这种形式的句子(第一种),
生:在第一段: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第二种形式的句子。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生:“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用第一种形式来读这句话。
生:母亲嚷着:“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用第三种形式读这个句子。
生:“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足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母亲嚷着。
师:哎。用第四种形式。
生:“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师:一起读课题。(生读)再读。(生读)学生作文中写对话的表达形式大都是一种,非常单调。其实教材E有各种表达形式,教师往往不能利用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去学习。可贾老师知道要用好教材,他先引导学生给四种不同的形式加标点,并随机提醒四种表达形式的不同作用,接着回到文中,寻找句子并指名朗读,让这些生僻的语言现象在具体的方法指导中变得生动,变得浅显易懂。最后又带领学生变换形式说句子。我想,这四种不同的语言的现象将会永远定格在学生的记忆里。
用教材教学生作文
在教《“我不怕鬼”》时,贾老师告诉学生:“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和文章中心有关的话要写,和文章中心无关的话要写吗?一个字都不要写。”然后就用这篇文章作例子,让学生来印证这条“写作法则”。他说:“这篇文章,就是围绕‘我不怕鬼这个中心来写的。一其480个字,每一句话,每个标点,每一个段落,都是和‘我不怕鬼有关的,我给三个同学机会,你们问,第几小节第几句话和中心有什么关系,我三拐两拐就拐到‘我不怕鬼,甚至一个标点也可以。现在请三个同学问。”
如此放手让学生考老师,不但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而且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那条“写作法则”的确是真理。然而这只是“抛砖引玉”,贾老师接着说:“现在倒过来我问你了,你自己找,11个小节,认真地品读,哪一个小节,哪个句子,哪个词,甚至哪个标点,都是和‘我不怕鬼有关的?”刚才可能“纸上谈兵”,现在就是“实战演练”了。在这样的一来二去中,学生理解了课文,更明白了“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并且根植于脑、烙印于心。在今后的习作中,定然是“水到渠成”。
这样的例子在贾老师的课堂上到处可见。贾老师也经常说:“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大多数老师不懂这个道理,往往是在拼命地教教材,教学生理解教材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写,挖空心思地揣摩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其实这都是在浪费时间。教材只是个凭借,我们应该凭借教材教学生识字、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朗读复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表达方法,凭借教材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这才是语文老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