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教学方式改革的冷思考

2009-11-23 06:19杨德林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0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学生

杨德林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中央电视台“高端专访”中,就“你感到高兴和忧虑的事情是什么”回答记者时说:我没有感到高兴的事。也不敢高兴,有的只是深深的忧虑,因为俄罗斯人民还不如意,如果还想到有高兴的事的话,我的班子就会有负俄罗斯人民的重托了。

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党和国家在教育的目的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已经有了非常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那么,学校——作为直接教育学生的场所,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材设置等方面,与国家要求适应了吗?吻合了吗?面对当前我国的学校教学,我们不得不产生强烈的忧虑。

忧虑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堪重负,应试教育已经是从小抓起。我们在城乡可以经常看到的场景是:一群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有的甚至于由于自己还背不动,让大人帮助背着,晚上作业都要做到9时以后。没有了童年应该有的快乐,似乎从小学起就开始作好上大学的准备。家长与学校从这些小学生一进学门,就对他们灌输的是:要考重点中学,才能考上重点大学,读完了重点大学才能找得到一个好的工作。而现在的重点中学的入学率是多少:就一个县(市)而言,一般在5-10%左右,只相当于八十年代初被称为精英教育的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而大学的升学率是多少:一个普通的县(市),一般在60%。所以,有的初中甚至于小学,就分了许多班——尖子班、试验班、普通班。试问:我们的中学是否应该提倡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究竟是应该在大学,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还是初中、高中阶段,更何况现在国家主要是“普九”,有的地方是“普十二”。

忧虑二:不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就知识灌输知识。在我们正积极地推行应试教育的同时,一些教育很发达的国家是怎么做的呢?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对高二学生的历史题考试中,同样的一道题美国和中国出得完全不一样。中国出的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而美国出的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无独有偶,日本与中国对中学生考试中也出了同样一个有关“甲午海战”方面的题目。日本的题目是这样的:“日本与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与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如果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中国的题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可见,我们古人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点已经为外国人所接受,而我们却仍然是就考试而考试。外国培养的是能力,我们灌输的是知识,请问:我们的教育专家们在研究教育时,是否考虑过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我们也姑且不说孰优孰劣。只说教育的目的: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竞争、人才的竞争将是一个国家是否有实力的竞争。回想我们六、七十年代的氢弹、原子弹试验成功,以及人造卫星上天,才让世界上对我国不得不刮目相看,逐步改变了中国的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点应该是首先注意到的。

忧虑三:教材设置不合人才成长规律,培养着浮躁和肤浅。李正道博士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出一道题目。由一批刚进人大学的中国和美国学生分别作答,结果是:中国学生只用一天时间就答了出来,而美国学生用了十天时间。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学生为答这道题最多只看了一本书,而美国学生可能看了十多本书。他还说,我们很多高分考生实际上是“做题高手”。从中我们是否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将太多的时间集中在教材课本以及辅导材料上,这教法是否还合时宜,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与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究竟还有多大的距离。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用于培养学生的教材是否到了应该好好地加以改进的时候了!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大家可以看看:一个小学生学了多少门课。有多少本书,需要用多少书本费。小学生的课程设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年级后)、思品、音乐、美术、体育等,再加上一些课外辅导读物(革命理想、道德、英烈教育、地区性的市情教材等约十多本,其实大多数学生并没时间去读,学校也不强求),课外读物成了有其形,而无其实。一个小学生每天作业要做一两个小时,最早晚上9点,迟一些的要在23时以后方能入睡,在这样一个长身体的年龄,不知是否科学。一个初中生,主科就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加上十多本辅导书,还有10多本课外读物(表面看来,这些读物有关素质教育,但同样地。根本就没时间读),我们可以算一算,就主科而言,每本书只有10来天的时间可供学习,要说读懂弄通,这点时间够吗?更何况是教师在课堂讲解?一般说来,每天学生放学后还要做3~4个小时的作业,无法读取大量的有滋有味的课外读物,接触多彩多姿的各种现代信息。试问,这值得吗?一个中学生上床休息时间大多在23时以后。所以,当你看看学生的精神状态时,你只能用两个字来说——“疲惫”。那是身心的疲惫,并不仅仅是身体的疲惫。到了高中,学生们是怎样形容的呢:黑色“高三”。说到底,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应试教育。而这个“试”啊,就是那样地科学不成?我们真得好好地反思反思。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想。这对于我们这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的教育来说,真的到了应该好好地反思的时候了。

忧虑四:素质教育有形无实。甚至走入误区。谈起素质教育,往往单纯地理解为办一些诸如“兴趣班”“特长班”或者开展一些文艺活动等,与应有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乃至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距甚远。尤其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制度下,中学生厌学、恐学、学习焦虑、冲动倾向、行为不稳定等问题非常普遍,个别的甚至有自杀思想或行为。而此时又正处于所谓的“叛逆期”“违拗期”,与父母、老师的沟通不通畅,自我排解能力有限,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近年来,沈阳首次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名义对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涉及学生的问卷共有51道题,印发IOOO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城乡10-15岁年龄段的学生。在调查中小学生的崇拜心理时,有这样一组答案:有40%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

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人数的2倍!崇拜父母的孩子比例是最少的!“郁闷”已经成为时下中小学生中最流行的一个词,这显示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孩子和家长、老师的沟通也越来越难。

忧虑五:培养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北大、清华,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毕业生,这些学生从此毕业出来以后,试问:有多少人留在了国内。在几年前的中央电视台“百年小平”专题节目中,专访了一位1985届的北大毕业生,他们在1984年的庆祝国庆35周年的群众游行活动中,打出了“小平你好!”,他说这表达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声。但当记者问到他当时参加游行的同班同学中现在还有多少人留在国内时,他说:只有几人了。这可是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最为紧缺的资源啊,就这样不断地流失到美国、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同时,就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说,离得了吗?据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报道:有一个博士生,通过自己的钻研,利用高科技为单位谋取利润几千万元,但由于没得到单位应有的奖励,自己后来向外单位出卖本单位情报得到200万元,被单位送上审判台,进了他不该进的地方。试想,这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初衷吗?让这样一个可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很大贡献的人进了监狱,国家没有责任吗?

百年大计,应该从中小学校教学方式人手,进行一些方面的改革,改变现在的状况。

简化科目与教材设置。以铸造学生坚固的意志,培养创新意识和民族精神。人的一生,许多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方式,实际上是从小就奠定的基础,是一步步地养成的。应该说:那是生活的烙印,是最不易磨掉的。记得我们小时候看了《鸦片战争》,中华民族那一段屉辱的历史,曾让我们感到切肤之痛;《甲午战争》更是让我们感到国家积弱积贫,落后就要挨打;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现在我们都耳熟能详。张恩德的精神、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小时候全国人民学习的雷锋精神,这一切的一切,都给我们思想打上了烙印。当我们看电影《孔繁森》流下感动的热泪时,却被我们的子女们认为是“莫名其妙”。想一想,说明了什么:那就是烙印,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没有这种烙印,他们有的是,从小学到中学的埋头学习,但进人大学后的“一朝破灭”——有的进入大学后感到不适应,如全国闻名的“马加爵案”;还没大学毕业就提前一至两年托关系、找工作;“儿女再能干,没有一个好父母,白搭”的想法。所以,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要以教育方针为目的来设置科目,要在教材更新上有所作为。如在小学阶段,建议只设置三科:语文、数学、上下五千年(包括思品、历史和一些课外读物,而且故事化)。为什么这么设置?在新浪读书频道《孩子往前冲》这部记实作品中。写了一个孩子,他只有16岁,就连续两次考上清华大学,他并没有现代人常说的“过人天赋”,有的是在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和他一起到野外采风,到曹操的《观沧海》吟诗处去触景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古往今来,豪情壮志。他父亲叫他从小不死啃书本,主要是多读课外读物,并且讲给同学听。对他来说:学习是件轻松的事。英语的设置,我认为在小学根本就没必要,英语仅仅是一门语言工具。我们许多孩子连起码的中文都学得不好。却花了大量的功夫去学英语,现在到处办得最多的培训班就是英语。这值得吗?至于进入初中,更是没必要设置那么多科目,语文、数学以外,可考虑将现在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全部包括进去取名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门”,这三科也就足够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入门”只编成一门教材,把几科知识融会贯通地编写,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上注重“学懂弄通”的好习惯,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然“门门学、门门瘟”又有何意义。英语可以作为考核课,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高中,那就是语文、数学、英语,文科加上哲学与社会科学,理科加上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均要合并成一科,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更要注重其用宏观的战略头脑来看待和研究当今世界上的重大问题,不能用几科都考,分散其学习精力的做法。当然,从小学到中学,体育都要作为一门课程来考核。

扎实培训教师,以使我们的教师真正能为人师范,春雨润物地教育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对教师起码应该有这么几点要求:1善于沟通,善于启发诱导,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挖掘学生的潜力;2作风正派,对学生公正,富有爱心,体贴和关心学生;3文化程度较高,知识渊博,讲课灵活,能不断丰富自身阅历。认真批改作业;4教学生做人处事,有幽默感,文质彬彬,端庄大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否适应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能否适嬗变化了的世界,以及变化着的孩子们?我们如果细心地看一下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就知道了:教材是统一编写的,老师按照统一编著的教材在教;上历史课的时候,教师在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然后叫学生勾重点并且只背重点。试问:学历史是背出来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往往具有连贯性。如果仅背重点的话,能学到什么知识,能培养什么能力。学这一科就失去了其内在含义。所以很多弦子对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一般都是等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连续背它几晚上;教师在讲政治、讲哲学科目时,因为不掌握实际,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不能帮助学生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而是作一些“人云亦云”的灌输。所以培训好教师队伍尤其重要。同时,还要加强师德教育。曾出现过不止一例“失德教师”的事件。学生是最听老师话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最能影响学生,如果我们的教师都只知道拜金和没有起码的为人师表的风范,那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建立实践基地,把课堂与对社会的认知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外界的一心理承受能力。学生接受实践这堂课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尝一尝。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艰苦是什么滋味,因此就只知道学习的辛苦,其学习知识和能力的自觉性就会大打折扣。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就得让他们看看、想想、做做艰苦韵事,受点磨难教育。受点纪律的熏陶。多年前报纸上登载过的一件事我们仍然记忆犹新:说的是日本与我国联合举行了一次少儿夏令营。把参加此次活动的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作了一个对比,我们看见的是:中国的孩子有父母帮助背挎包、背饮食,日本孩子自己背;中国孩子上山时走不动了,家长身体力行予以代步,而日本孩子甚至于生起了病也是自己走完全程;在大家吃完东西走后,中国孩

子身后一片狼藉,而日本孩子的身后则收拾得干干净净。电视上曾播出过一则学生参加军训的镜头,有的孩子走不动了,干脆就躺在了地上。因为好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所以。对每一所学校,应该明确要求其与医院、与社区、与敬老院、与环卫、与特殊困难群体等方面挂勾,定期地组织学生(至少每月一次)进行实实在在的义务劳动,以及做义工,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光荣的。劳动是最受尊重的。这样,比天天关在屋里学习而产生厌倦情绪,更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并且更能磨砺意志,提高其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这样,就可以弥补社会与学校在他们心中的断层,心理预期可以更好,今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将会更强。

开展心理教育,铸造健全人格。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生心理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将来他们的成人社会生活,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未来。中学生失调的心理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纠正,很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心理危机和心理疾患。近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十分有害,远期则会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在日后的工作和社交中容易出现心理恐惧和茫然,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从中小学校开始,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心理教育网络。一是学校要有专门课程设置。每所中小学校都要配备专职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设置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创建活动平台。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为中学生提供释放心理压力的空间,各类活动场所和机会,如人际关系障碍者可以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学校生活单调所致厌学者应该适当的组织他们开展生动活泼的快乐学习活动,并且开放德育场所和一些磨练活动,消除不和谐的隐患。三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人者必先自身要有相应素质,要对广大教师开展有关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学生心理的掌握程度。四是形成社会氛围。全方位普及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和规划设计工作,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各区县要普遍开设心理门诊、心理热线等,开展各种危机干预,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心理疏导的环境,避免悲剧发生;学校牵头组织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地为家长开展讲座。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烦恼、沟通技巧等方面知识,减少代沟,使学生的支持系统更加完善,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生写话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