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原 费 蔚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诗歌。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过程
1听古代歌曲一首。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传唱不朽的唐朝流行歌曲,看看你们能听懂多少。
(2)播放歌曲(古语演唱的《渭城曲》),随机采访:你听懂了什么?
2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老师把唱词带来了(随即出示本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7个字,请你用普通话好好儿读读。
(3)指名读题。结合注释,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4)指名读诗歌,注意多音字“舍”的正确读音。
(5)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课件显示: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
3了解地名,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这首诗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好几个,请你快速圈出来。
(2)咱们按顺序一起说:安西渭城客舍阳关
(3)同学们,渭城在这儿(在黑板上贴示),那么阳关和安西在哪儿?请同学上来贴,思考你们从哪儿知道是这样的地理位置。(板书:安西阳关渭城)
(4)你们能利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4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幅图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清新、美丽的……)
(3)眼前飘洒着绵绵细雨,雨中是随风摆动的杨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了它们?它们向我们传达了些什么?(板书:雨柳)
(4)是啊,雨带给人惆怅,而“柳”呢,在古人眼里那更有含义了。
课件出示:
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与留音相近。
(5)一“雨”一“柳”,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
5教学三、四两句,感受深挚的送别情怀。
这份离别情怀真像细雨搅扰你的心地,真像柳条拂拭你的心扉,而这份情在喝饯行酒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浓烈。
(1)请你用心体会三、四两句。你感受到这份深情了吗?
(2)为什么王维的这种离别情会表现得这样强烈呢?同学们,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你看——
A(课件显示唐朝地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多少距离(3000多公里),古人远行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马车),紧赶慢赶也得三四个月,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到了安西。
B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C课件播放——这就是安西,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西域无情的风沙、荒漠)
D而他们现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课件显示一、二两句)(一派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面对此情此景,遥想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
(3)请你试着口头完成下面的填空。
元二啊,你西出阳关到安西,这一去,没有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
(4)同学们,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哇?(板书:酒)
(5)送别诗中千古名句有很多。课件显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读他们的诗句,再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7(这两句诗更道出了常人的情感,所以被后人推为送别诗之首。)
6配乐《阳关三叠》,吟诵古诗。
7抄默千古名句。
8填词吟唱。
王维的这首诗被谱成了曲子,千古流传,我们一起来听听其中的一段。
[评析]
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因此,既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直面语言领悟其中的意义、意境;又要依托文本体会语言在表达意义、意境上的精妙。所以,无论是“披文得意”还是“缘意学文”,都不能“得意忘言”。如何做到“意在言中”,得意而不忘言?杨中原老师所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亲近语言,整体感知
亲近语言的基本做法就是引导学生“读”。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得有感情、有滋味。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评价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解,了解诗题意思和正确读法;再通过读好甸尾词的方法,指导学生将诗歌读得字正腔圆。上述做法,从诗歌语言着手,以读为策略,读中渗透学法指导,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亲近语言,还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尽管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了解诗意,但是不了解诗意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意境的体会都会形成一定的障碍,所以,诗歌教学不能回避诗意理解。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呢?教学中,教师采用说说诗歌介绍了哪些地方,在黑板上摆摆地名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地名来说诗歌大意。这一做法结合语境,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支持,符合其认知特点,降低了理解难度。
2推敲语言,精读深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说明诗歌中确有精妙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品味研究。诗歌教学不在于求全,而在于精当。如何引导学生精思深悟?杨老师采取了以下策略:
(1)围绕重点词体悟诗歌情感。《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了不少诗歌“意象”,如“雨、柳、酒”等,藉此来表达离别的惆怅。教学时,教师先从字意理解的角度提问: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学生阅读诗歌后通过“浥轻尘”明白这是一场“绵绵细雨”,而后想象到清风细雨,杨柳依依的美景;接着教师又引出“柳”的隐喻,预示折柳送别,情深意切,使学生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中渐增离愁别绪的情怀:在感受了安西的贫瘠荒芜后,教师又提一问:“他们喝的究竟是一杯怎样的酒?”由此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多元感悟,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入。
(2)运用比较法洞悉诗歌情感。比较是让人变聪明的方法,语文教学也不妨使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中所萦绕的惆怅情怀。杨老师为学生提供了高适“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通过反复比较,来品读洞悉诗歌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情感,这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做法。
3丰富语言,拓展资源
古诗多为诗人感怀之作,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人文环境差异,现代人读来难免会造成情感和认知的断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丰富的资源来弥合。杨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整合了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源,使学生在达成认知目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落实了审美和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要求。以“安西”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找找安西在哪里;而后提供具体数字,使学生模糊的认识逐步变得清晰i最后让学生想象安西会是怎样的地方,并通过呈现图片,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塞外大漠自然环境的恶劣,进而加深了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理解。这一教学过程中,地图、数字、图片等课程资源的引入,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让凝练的文字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4积累语言,潜移默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诗歌教学尤其要重视积累,使其对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共振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杨老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布置了诗歌经典名句抄写的作业,比较好地体现了朴实、扎实、求实的教风,体现了课标提出的语言积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