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莉莉 黄 海
如何通过学校课程去培养一个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者,以关照学生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这是很多教育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温州市实验小学提出:首先要“让孩子每天像整理家务一样整理自己的学业”,基于这样的思考,从2002年9月开始,学校开设了以“整理课”命名的校本特色课程,它被安排在每周一、三、五下午的第三节,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教师协同教学。整理课的时间弹性设置,最多40分钟,整理好学业的学生可随时去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如开放式的科技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
一、“整理课”的定位
“整理课”关注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改变,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它的设置回应了现代教育中学科精细化分工对学科综合的忽略和手段技术化、目标知识化对全人教育的忽略。整理课为自主学习和主体教育提供了一个自主的空间和操作的平台,在家庭自由学习之前提供了一个演练的环节,在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之间建立了一个中间地带。同时,“整理课”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使教师跳出自己学科去思考问题;用“整理课”的经验去反哺学科教学: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培育学校的研究状态。
我们将“整理课”界定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业整理为主要内容,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逐步建立个性化学习策略系统和养成可持续、终身发展的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兼具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特点的课程形态。其目标是,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培养一个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者。
我们对“整理课”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来厘清其与其他学习活动的区别。
(1)“整理课”是一节以育人为目的的课,但不是德育课;“整理课”以学科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
(2)“整理课”是一节整理学科知识的课,但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整理课”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形成,以及行为、认识、能力、习惯乃至品德的协调发展。
(3)“整理课”是一节自主学习的课,但不是自习课;“整理课”是一节有目标引领的,经过设计的,有教师指导的课。
总之,我们可以把“整理课”内涵的核心概括为:(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习惯、品质的培养及迁移;(2)学业整理为主,心情整理、学习工具整理辅之;(3)教师合作教学并进行有效、合适的指导。
二、“整理课”的内容与目标
整理课的具体内容包括:
学习心情的整理:用三五分钟时间对一天的学习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愉悦度和注意力作必要的回顾反思并适时地作自我调整。
学习工具的整理:课本、作业本及其他学习用品和书包的爱护与正确使用,不仅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而且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
课堂学业整理:先从基础工具学科入手,对所学课业作回顾,梳理出主要收获,同时查漏补缺、质疑问难;不仅对已学课业达到填平补齐,而且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探索。
学习策略、方法整理: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及时关注、改进和梳理学科的具体学习方法,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系统,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能整体性地促进学习和梳理进程、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策略。新课预习准备:在整理学业有余力的前提下,逐步培养预习习惯,使教学更能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如何让不同年级段的孩子有适宜的整理目标?在《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教学指导纲要》中,我们规划了六年一贯的教学目标,采用分段推进的教学策略:一年级“帮扶入手、指导起步”;二年级“以扶为主,适度试放”;三年级“扶中有放,以扶带放”;四年级“扶放结合,半放半扶”;五年级“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六年级“大胆放手,引领自主”。
三、整理课的实施
怎样避免把“整理课”上成补习课、作业课、自学课?整理课应该如何教学?
在温州市实验小学,尽管整理课的教学百舸争流、百花齐放,不同年级呈现了不同特征,但也可以从中找到基本的教学样式。整理课是要逐步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的系统。以学生习得和运用一个新方法、新策略的角度,一个时期的整理课可以划归成一个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整理课都有各自的目标,都表现了两种基本的教学样式——“特殊教学模式”和“一般教学模式”。如果说“一般教学模式”是学生习得了学习方法和策略而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整理的话,那么“特殊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的方法和策略训练。
“特殊教学模式”是指在整理课上对学生的整理方法、策略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相应的整理能力。这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制定的。例如,他们发现学生质疑提问能力存在欠缺时,表现在学生提问主动性不强,问题质量不高,不主动解决问题等,于是他们便根据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教学模式。再如,发现学生归类整理的能力存在欠缺,他们就重点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低段的教学更是对照目标逐步指导孩子掌握整理方法,培养整理能力。
“一般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整理方法、策略之后,以学生自主整理为核心的整理方式。
出示目标——指将一天所学的基础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所应掌握的重点,分“基础”和“提高”两个层面,以屏幕和小黑板、卡片直接呈现。
自主管理——让学生先整理一天来的学习心情,然后各自对照目标,提出不懂或一知半解或欲待探究的问题。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也可在同桌、小组间自由合作。教师巡视,既及时点拨指导又掌握学情以备因势利导。
见机导学——在教师巡视学生自主整理的基础上,抓住本学科的存在问题,用最简洁的语言作点拨疏导。各学科教师可依次进行。本过程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不宜过长。
合作分流——在教师点拨后,部分学业整理完毕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室参加其他课外兴趣活动;部分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协作小组,有异质互助的小组,有同质探疑的小组;部分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咨询、求助。
“孩子是整理课的主人,老师是为孩子自我学习服务的。我们要多问问学生的想法,多看看学生表情的变化,努力把整理课变成孩子最喜欢的课。”这可能就是“整理课”的魅力与价值所在。确实,整理课的研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它为师生描绘了灿烂的蓝图。
四、“整理课”中反映的教育追求
设置和推进“整理课”,透射出的是我们对教育、对办学、对学生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我们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创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两个基本点”即生命意识和全球视野,这可以演化为“关注世界,关爱生命”的校训。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见图2:
基于此,我们抓住三个关键词:快乐、有效、创造。——用“快乐”去关照师生的生活状态,用“有效”去推进教育行为的
持续改进,用“创造”去提升生命的意义和办学的品质。
可以说,“做最好的自己”是学校核心理念的浓缩,写进了学校发展的五年规划。它至少在三个层面上表达了我们的观念:
1指向每一个学生。学生不只是具有“类”的意义。“做最好的自己”指的是作为个体的学生的最佳发展,也就是我们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基本教育观,也是我们永不放弃的道德责任。
2指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这是我们的基本教育信念,也为脑科学所证明。这要求教师研究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差异和潜能之所在,明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选用最合适的方式,用最大的热情来促进每一个孩子的最大可能的、符合其个性的发展。
3指向学生的自觉成长。“做最好的自己”是让学生自己来“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要通过激活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并通过学生自觉自愿的途径去实现。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考虑,我们一直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教育适应性的探索,以呵护孩子的健康发展,以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进行了配方制课程、差异课堂、套餐式分层作业、“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评价、生命德育、家庭实验室和整理课教学等面向每一个孩子和孩子差异发展的探索;我们还在面向每一位教师和教师特色发展,面向每一门学科和学科品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我们提出“教师特色发展”理念,通过特色课、个性课堂,风格教师,进而发挥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流动站的作用等方式,以培养具有人格魅力、竞争实力、生命活力的教师队伍:我们还提出“学科品牌发展”战略,开发品牌课程,建设强学科。这些探索产生了效应,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也在不同的范围上产生了影响。“推广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经验”成为温州市2008年教育发展的40个期待之一。
2008年9月,浙江省教科院“创新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来我校调研,调研结果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学校教育的综合成效。调研显示:学生人文、数理倾向显著高于常模,六年级学生创新意识显著高于四年级学生。学生校园生活愉悦水平高,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校园生活很快乐,三分之一强的学生认为校园生活比较快乐。84.3%的教师赞成减少主课课时,增加课外活动和学生自主时间。调研最后认为:作为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旗舰”,温州市实验小学开创了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新范式,为小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
2009年2月,省教研室柯孔标副主任率全体小学教研员和《教学月刊》杂志社的主编一行八人来我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整理课”调研。他们的结论是温州实验小学的“整理课”是一项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有突破意义的教学改革。
著名教学和课程论专家、博士生导师李长吉教授调研整理课之后说:“把整理课纳入国家课程体系,这是长远的目标。你们完全可以有这样的目标。”
“分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