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方式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2009-11-19 09:16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9期
关键词:探究性品德道德

许 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习方式最易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的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这种学习是学生从心底里愿意去进行的,是由学生自己发起而不是被教师要求去做的,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体验式学习”为主题的道德学习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探索德育新课程道德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强化“创设情境-体验感悟”为主线的体悟式道德学习

体悟式学习,首先要营造一种体验式学习的氛围或环境,在平等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给学生启发和暗示,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和学生成为共同的参与者和探索者。体悟式学习是一种倡导自主学习精神、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提供自主学习支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它主张把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过程让给学生,把实现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主要列举以下几种:

1创设人为情境体验感悟

人为情境是模拟真实生活的演习活动。教师有意提供生活素材,通过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组织实施。根据教学目标,在了解学生实情的基础上,教师想方设法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找准教学的结合点,精心创设学习活动的情境,以“情”入境——渲染真实的情境;以“趣”入境——创设有童趣的情境;以“疑”入境——创设有疑惑的情境。让学生真实地表现,自由地发挥,自主地体悟,让课堂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的重要途径。

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当好小主人》时,教师创设了以下情境:(1)爸爸的同事打电话过来找爸爸,可爸爸出去买东西不在家……(2)星期天,妈妈的小姐妹李阿姨来做客……(3)爸爸妈妈不在家,小伙伴到家里来玩……(4)暑假的一天,你独自在家,有个陌生人来敲门……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我该怎么做”,接着就在师生、生生演一演、做一做的模拟情境中学习体验做好小主人。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还训练了当好小主人的行为礼仪,增强了警惕防卫意识。

2创设现实情境体验感悟

现实情境是以真实生活经历为背景的学习活动。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让儿童通过一个典型、具体的事例来学习,在真实的、可感可见的具体事物中认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学习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实事求是的实证态度。

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时,教师在教学第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分享食物多开心”体验活动:(1)开展“介绍食品”的活动,让学生品尝带来的食品,并向同学介绍食品的味道。在这次品尝食物的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可以发现有的学生独自品尝:有的学生会在介绍中和别人交换食物品尝。教师适时组织学生交流品尝食物活动中的心情,从中引导学生知道分享食物带给自己和别人的快乐,使那些独自享用的同学也有所感悟。(2)在此基础上,让全体同学都有机会和同伴进行分享食物的活动,充分体验和别人分享食物及自己分享别人食物中的种种快乐。这两次活动的选择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知道了分享能带来快乐,又产生了和别人分享快乐的愿望,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中“分享食物多开心,愿意和别人分享食物”的要求。这就是将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纳入课程,让儿童在真实的活动中去感受、去体悟。

3创设艺术情境体验感悟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丰富、生动的感受。因此,音乐、照片、图片等多种艺术手段也经常被请进品德课堂。艺术情境的创设往往能起到催化情感的纽带作用。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五册《难忘的校园生活》时,教师在请学生回忆班级同学一起挥洒汗水所取得的一项项成绩后,唱响了《相亲相爱》这首歌……唱歌时女生手握着手,男生肩搭着肩,不时还相互对视一笑,此时此刻所要表达的心情不是都已经通过这首歌表达了吗?情感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4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感悟

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就是一种自由创造的精神、平等的精神、合作的精神,游戏追求的是一种过程的快乐,能启迪智慧,释放活力,更是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础。创设游戏情境能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感悟。这也是比较适合中低段学生年龄特征发展规律的。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二册《我的家乡在哪里》时,让学生在受到视觉、听觉刺激,初步激发道德情感之后,将学生引入有效学习的最佳心境,紧接着,教师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拍手”游戏引人教学,儿歌韵律琅琅上口,节奏铿锵有力。学生个个饱含激情,小组内边找“家乡的位置”,边拍手边对唱“我请××找家乡”——“我就上来找家乡”——“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乡在这里,这里就是××省(市)”——“对对对,这里就是××省(市)”。因为有了充分的小组活动准备,再上台汇报时,人人都能自信地参与到找家乡的游戏活动中来,自我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在生生情感互动、师生情感互动中,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得到提升,将生活需求转化为了学生学习的需求。

二、关注“观察分析-发现感悟”为主线的探究性道德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学会处理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探究学习基本性质的重点是“学习”,而不是“研究”。据此,在探究性道德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以真正参与为核心,充分保证自主探究,给予自主学习、思考、操作的时间。第二,我们不仅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还应关注如何去给出必要的指导。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盲目探索,并应切实避免“唯学生自主”“怎么都行”等极端化的作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第三,教师要寻找介入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式,使得引领起到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教师要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道德学习上来。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课前与课堂相结合,推进探究性道德学习

品德课堂需要有目的的课前准备,因为同学们的课前调查、采访、收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索体验的过程,同

时能有效推进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道德学习。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六下《向“白色恶魔”说不》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查采访、网上搜索、书籍查找的时候,按照“毒品”对身体、对家庭、对社会造成哪些危害为线索进行课前准备。有了目的明确的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学习有据可查、有理可依,加之课堂中教师的补充、引领和深化,学生对“毒品”这个恶魔有了深刻的了解,激发憎恶毒品的情感。

2拓展课堂教学时空,推动探究性道德学习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学生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道德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上《网络世界》时,教师在课堂中引入“英特网”,和学生共同浏览本校校园网和兄弟学校的校园网,查找有关学生活动的照片,现场查找学生想了解的知识,还和远在省外工作的妈妈通过QQ进行视频聊天……学生在穿越课堂时空的探索学习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到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

3注重课堂教学延伸,推助探究性道德学习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拓展延伸活动,对探究性道德学习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在探寻资料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感悟到情感内涵,也使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等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渐增强。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世界真奇妙》第一课时后,教师这样指导学生拓展延伸:(1)如果你真有一次世界之旅的机会,你会首选去哪个国家看看?为什么?(2)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亲近世界,去领略更多、更神奇的世界风貌吧。(听音乐,分发课后探究表格——“世界真奇妙”之旅)

本课就是通过课后实践作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世界奥妙的兴趣,也为学生的后续自发学习起到了更好的铺垫、发展作用。

三、整合各种学习方式,提高体验式学习的有效性

从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看,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过程。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道德信念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精神支柱;道德意志是养成行为的必要条件,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终端。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开始。儿童品德形成的这种“多端性”,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其规律,开辟多种渠道,引导多种学习方式,有的放矢地使学生在知、情、意、行几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在强化以上两种主导的体验式直接学习方式的同时,将讲授、实验、展示交流、讨论分析、角色扮演、美工活动、动手制作、绘画讲故事等多种学习形式灵活运用起来,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机智地整合各种学习方式,使儿童能在丰富、积极的学习中感受生活、学会生活,从而真正提高道德学习的实效性。

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三册《感受秋天》第一课时,教师设计了“飘落叶——踩落叶——听落叶”系列活动,让学生用多感官感受,以此增进对秋季季节特征的了解,激发热爱秋天的情感。先是利用大屏幕观看落叶的场景,再请学生上台模拟飘落叶,感受落叶慢慢飘零的样子。学生有的说落叶像蝴蝶,有的说像雪花,有的说在跳舞……当满地落叶缤纷,学生自然就想来踩踩落叶,刚开始还轻轻地、小心翼翼地,过后,学生就开心地、放开胆子在厚厚的落叶上跳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秋天的感受就显得更直接、更生动、更丰富多彩了。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在钢琴曲《秋日私语》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更汇总了对秋天这个季节的整体认知:秋天是个凉爽的季节;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让学生说说你听到秋天说了些什么,其实是让学生抒发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一定意义上说,整合多种学习方式,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体验式学习方式运用时须注意的事项

1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属于全体学生,全体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体验、探究的快乐。切忌课堂只为外向活跃的孩子开放,切忌为活动而活动,参与的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只是旁观者。只有使课堂教育成为每位学生道德学习的天地,才能形成道德学习的良好氛围:只有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才能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关注差异,因材施学

教师要认真分析、仔细寻找学生已有认知、情感、行为等水平和教材要求之间的差距、形成差距的原因,思考调整、解决的对策。尤其要了解掌握班级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由于先天遗传、教育环境、生活经历等的差异,每个人的基础不一,发展状况和潜能也不同。所以,教师要把握共性,正视差异,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自我学习和同伴教育的潜力,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

3注重引领,巧设对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自觉排除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点拨与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推助学生深化学习主题。因此,强调学习方式并不否认教师的引领作用,相反,我们更应关注教师精彩的点拨,更应重视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对话,巧设话题,激活学生思维,提升主流价值观。

(1)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当的语言引导

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平等中首席”的教师,他的语言应该是引领道德学习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引起学生深思的语言,也是推动学习进程、深化学习主题的语言。

(2)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创建“对话的风景”

教师作为对话的特殊主体,对于提升对话质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不能“失语”,不能放弃教育的责任,不能做学生“思想的尾巴”,而要在对话和共享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他参与者(学生)无与伦比的“能力培养”“精神指导”“人格引领”的作用。课堂,需要教师创建一道道对话的亮丽风景。

总而言之,决定教学有效和学习有效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单元内容和不同课型的情况,灵活地运用学习方式,有效地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开展体验式的道德学习,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猜你喜欢
探究性品德道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跟踪导练(五)(2)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好学者贤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道德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