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动”的活力

2009-11-19 09:15余小蛛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学困生语文课堂小朋友

余小蛛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优化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研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满“动”的活力。

一、激发兴趣,使之心动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教学中,笔者积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欲望。比如学习抒情性的文章,笔者或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情深意切地讲解,或配以优美动人的乐曲,或展现色彩绚丽的画面,都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与真情的沐浴。

如在教学《影子》一文时,笔者“以玩促学”,学生兴趣倍增。导入如下:

师:小朋友,你们玩过手影游戏吗?

生:玩过(一部分说)。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生1:(表演手影)这是老鹰,我的老鹰飞呀飞。

生2:(表演手影)这是大螃蟹,大螃蟹横着爬。

生动的表演把同学们逗乐了,要求来表演的同学越来越多,笔者趁同学们情绪高涨的时候导入新课,给学习课文打下了爱学乐学的心理基础。

二、关注体验,使之行动

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学好语文的不竭源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非常重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曾记得在教学生生字“深”时,有位小朋友编出如下故事:“氵”就是一池水,“冖”就像水面。不好了,有个小朋友掉到水里去了,看,“八”就是他的小手在扒水,快丢根“木”棍去救他吧!笔者很惊叹孩子丰富的想像力,这正是得益于平时生活的体验。

还有一堂难忘的识字教学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小朋友把自己的名字读给别的小伙伴听。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全班学生的名字打在大屏幕上,先指名认读,接着指出典型的字例,引导大家仔细看,认真想,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并给每一组发一张字迹大而清晰的学生名单。学生因此而兴奋不已,有的说:王栋的“王”和老虎头上的王一模一样;有的说:王字头上加一点,是主人的主;有的说:李是“木子李”……最后教师捧着一套写好姓名的全班的簿本,组织一次发本子比赛。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见,让生活走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生活的舞台,让体验的行为性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融成一体,使课堂始终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气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体验源于实践。体验是一种内化的情感,只有教师在课堂上真正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去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笔者们的学生才一定会发展能力,弘扬个性,语文课堂才有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尊重信任,使之互动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真正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是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优等生在那里“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困生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的不如他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性作用。教师冷淡、不适当的批评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特别要想办法让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上获得尊重,感受被信任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了,课堂才真真实实地活起来了。

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肯定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受尊重信任的快乐。另外。对于他们的回答笔者还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例如:“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想法很不错!”“回答错了没关系,对自己要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尊重信任、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尊重的力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习的潜能。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学困生语文课堂小朋友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找茬儿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