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晓海
抓住“新闻眼”,即对某一新闻事实,选取某一报道角度或报道时机或采写方式,以期最大化地实现其内在的新闻价值。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舆论监督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新闻报道要抓“新闻眼”,舆论监督报道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舆论监督多为批评性或问题性报道,在抓“新闻眼”的方法方面,既与一般新闻报道有共同点,也存在特殊之处。
“过滤”素材 采其精华
《新晚报》设置的热线电话和哈报集团“新闻110”热线电话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群众投诉,这些新闻线索有很多并不需要都进行调查报道,记者就要对其进行“过滤”,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进行采访报道。首先要考虑到事情报道后能否受到市民的普遍关注;其次是记者应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对于一些事情要充分考虑到报道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便公开见报的都要另行处理;另外还要注意事情的时效性,有些陈年旧事,已经时过境迁,失去了报道的意义,不要进行报道。例如热线电话中会经常接到诸如邻里纠纷、夫妻离婚财产分割纠纷之类的投诉,这些事情完全是个人之间的恩怨,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是无用的信息,如果报道不好还会引起纠纷,因此这类事情应劝说当事人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同类归纳 充分“解剖”
在舆论监督报道的新闻线索中,有很多事情是比较琐碎的,如环境脏乱差,噪音扰民等,单独对于一个地点发生的问题进行报道意义不是太大,不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但这些事情又是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此时就需要将这些素材统在一个大主题下报道,化“小投诉”为“大问题”,报道的受关注程度会大大提高。针对哈市一些窗口单位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新晚报》推出了系列报道《打开窗口看形象》,几路记者分头深入到一些窗口单位进行暗访,《打开车门看形象》、《走进商场看服务》等稿件得以出炉,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对哈市创建文明城市工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反,有些事情题材比较重大,典型性非常高,此时应将其充分“解剖”,做深做透,批评一个点,影响一个面,充分发挥出舆论监督报道强大的社会功能。城市供水问题一直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多居民都通过热线反映了水质的问题,《新晚报》推出了“确保放心水”活动,专门针对城市供水的一个侧面——居民小区二次加压供水的卫生问题进行彻底检查,并进行曝光,供水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存在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确保
居民用上放心水。
把握时机 稳中求快
采写舆论监督报道应该求新求快。舆论监督报道采访难度大,时间长,发“昨日新闻”也许比较难,但求快的大原则应该掌握,抓准报道时机,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舆论监督报道的及时跟进就显得更加重要。
黑心老板为了挣昧心钱,以各种方式盘剥进城农民工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2002年6月,记者得知一打工者在打工时受伤得不到及时救治的线索后,马上进行深入采访,并及时写成《怎能如此对待打工者》一稿,刊发于《新晚报》一版,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打工者赶到报社诉说他们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针对这个问题成功策划了的系列报道“为打工者讨公道”,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记者每天奔波在全市工作环境最艰苦的地方,为20多位打工者讨回救命钱20多万元,使伤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然而,用数字表示出来的成果远远不是报纸的最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已经扎根在劳动者的心中,引导劳动者自发维护自己的权利,由此带来的观念上的重大变革才是可贵的时代里程碑。如果报道不及时,过了农民工进城打工的黄金时期,就会缺少不少新闻源,此次系列报道就会夭折。
目前在一些同行眼中,对舆论监督报道时效性的认识不足,以为慢工才会出细活,这么做不利于充分地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当然,由于舆论监督报道的特殊性,“求快”亦不可盲目,应建立在充分调查采访的基础上。
选择角度 抓住重点
尽管新闻是事实事件的反映,但事实是一个多侧面的复杂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选择什么角度报道,重点放在哪里,就有个“眼”光、“眼”力问题,这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也非常重要。
这当然不是说事物不存在客观性。事物一是一,二是二,是不容篡改的。新闻不同于文学,更不可滥用想象,一定要忠诚于事物的真实。但是,如何看待真实事物事件,从什么地方入手报道,重点强调什么,这样的“新闻眼”则是因人而异的。新闻事实是客观的,“新闻眼”则是主观的。新闻与报道,是主客观的统一。我们的新闻报道既要保证真实性,不可“客里空”;又要重视导向性,有益于世道人心。社会上每时每刻都发生许多事情,用什么样的“新闻眼”去发现,去筛选,去表达,去处理,显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优劣高下。
因“新闻眼”不同,对同一事件报道处理不同的现象,在媒体中经常出现。对赖昌星厦门“红楼”的揭露,许多媒体着眼于它是腐蚀干部的罪恶场所,是反腐败的活教材,而有的媒体津津乐道的,则是里面“暗藏数十风尘女”“暗藏数十佳丽”,成为迎合低级趣味,兜售秘闻奇事的一条消息。这些用的都是一种财迷的眼光和色迷的眼光。经过这样“新闻眼”过滤,新闻的人文精神内涵就会被异化、矮化,变为宣扬低俗恶俗的载体。□
(编辑/梁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