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川
电视新闻舆论作为党的喉舌,必须宣传党的主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也须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匡正时弊,扶植正气,及时地、准确地披露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替老百姓排忧解难,使新闻媒体成为一种积极的制衡力量。然而,舆论监督在运作上常常会受到各种压力和干扰,有些舆论监督电视节目在制作上又老套又生硬。看来,采制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有必要作适当的软处理。
一、建立有效机制,软化外在干扰
办舆论监督节目,我们常常会碰到的外在干扰就是说情风,这是较难应付和处理的。说情之人各式各样,目的各有不同,但都可能触及某些意想不到的关系,因而可能面对的压力和干扰有多大就可想而知。而且,往往是采访的记者还没回到单位,说情电话就打到单位来了。舆论监督节目能否办好,首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应对各种各样的说情风,是要讲究策略的。第一,选题计划要周密,应考虑到可能会应付些什么人和什么事情,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还可寻求当地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配合和支持。第二,制度要完备,舆论监督业务处理要有高度自决权,部门直线管理,以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干扰和压力。第三,局台级领导把关要过硬,对于诸多说情不要轻易表态和随意干涉,关系重大的最好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第四,可成立专门的公关部门和聘请法律顾问做些应付工作,这些人员精通政策和业务,能自如地应付软缠磨。第五,主管领导要善于处理事情,为舆论监督节目播出争取时间;对于确实难缠的,或答应批评之后设立“回音”,对知错即改的被批评单位和个人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既在清理之后总结,也促使被批评一方积极解决问题。
二、把握尺度,软化监督手段
舆论监督节目,要取得效果,必须不要把握好一个“度”,把握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统一,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切忌搞人身攻击。记者在这方面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上不唯命是从,下不唯我独尊,不要有居高临下的感觉,更切忌把舆论监督作为提高自己身价,随意作弄、报复甚至要写别人的手段。要做到有理性思考,热中有冷,热中有思,该热则热,该冷则冷。通过新闻活其他手段,采制舆论监督节目时,要善于把握、驾驭各种复杂矛盾,同时加强社会舆论和群众心态的调查研究,使节目做到见微知著。节目内容和形式要在贴近群众上做足文章,反映群众呼声,与平民 产生沟通和共鸣,引导群众理解、参与地方的改革和建设,使舆论监督更加有效地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
三、软化表达形式,强化监督效果
舆论监督类节目受群众欢迎关注的程度高,主要是题材和内容吸引人。可能有人认为,舆论监督只要是题材好,就肯定是好作品,就会吸引观众。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能想象,主持人冰冷的语气和脸面,或者老套、生硬的表达形式,能有好的引导作用。即使单靠偶然的爆炸性题材来拉近观众,又会有多大的生命力呢?在新形势下,如果仍然单一地采用直露的、简单化的、说教式的宣传方式,把受众放在被动受教育的位置,显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从以往的时间来看,舆论监督重在“争取”,难在“引导”,也就是说,舆论监督节目如果想使其效果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不仅在政治上应该得高分,在引导和表现艺术上也应该技高一筹。因此,舆论监督节目必须要形式多样化、内容刚柔并济、品味细腻宜人的策划与后期制作,体现出情之所至、理之所在的喷涌,避免枯燥雷同,能使人欣然接受,让观众觉得有看头、有想头。
做巧、做深、做活、做新舆论监督节目,不妨融入多一点鲜活的内容,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上不拘一格,于新颖活泼的论谈和嬉笑怒骂中,将感染力发挥出来。记者主持人式、访谈式、纪实报道等几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可根据情况不同加以发挥和扩展,将严肃的政论与生动形象的画面有机地结合,抓住焦点,深入报到,既有立竿见影之效,又能潜移默化渗透。
就曝光类题材来说,不必拿起就骂,放下就弹,比如弄个固定的“哈哈镜”小栏目之类,每天用镜头捕捉一些不遵守公德的人和事,定格放出来,或找些演员重演小品也可。不妨形式新颖些,图像生动些,语言滑稽些。由于这些人和事就在观众身边,市民会以此为镜,无形之中产生很大影响力和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对于一些有争执性的“热点”问题,可采用夹叙夹议和调查式、思辨性的采访手法,也可邀请双方面对棉纺谈协商,做到有针对性、有说服力,注重分析事件中矛盾的产生、发展过程。对这些问题更多地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暴露在表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做出判断和评论,努力促进矛盾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并注意深入挖掘事件的普遍意义,使观众从中得到启发。对于一些社会转型和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的责任不是火上加油,而是因势利导,加以疏导,可以开办些栏目,公布热线电话,请领导与老百姓座谈、对话,回答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即拍板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跟观众讲清楚,让出一段事件来请职能部门就地协调解决。对以一些群众反映较大、政府也关心的事情,我们既要敢于暴露“阳光下的阴影”,旗帜鲜明地抵制歪风,弘扬正气,促成事情尽快解决,又不妨尝试把情与理、情与法、情与义、情与德联系起来,找准结合点,使报道更具有哲理性和可视性。此外,在拍摄技巧上多下工夫,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给观众以较大的视听冲击,也能产生强势效果,提高节目的可信性。□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