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情感积淀,由借景抒情到专喻女性,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的柔顺卑弱的特征与人们心目中女性的原型特质是相吻合的。同样,月亮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人们通过它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
【关键词】古典诗词 意象 柳 月
一、柳与女人
柳的意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情感积淀,由借景抒情到专喻女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的柔顺卑弱的特征与人们心目中女性的原型特质是相吻合的。
1.柳的悲情缠绵与女人的多愁善感
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因此,在西方,柳树常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人眼里,这种悲哀常常起到一种渲染离情别绪的作用。李白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张先笔下也有“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的以柳写离愁的词句,这都使柳意象蒙上了一层缠绵悱恻的情绪,柳树在古诗词里也就成了离别的象征。另外,柳树虽与桃李同争春,但“一样春风弄颜色,桃李含笑柳含愁。”这是因为与桃李之艳丽相比,柳树的色泽过于暗淡,不由得使人联想到悲哀的事情,抒发悲伤之情。即使是在春天万象更新的时节里,也会发出“扬子江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的悲叹。
柳树的这种悲情缠绵的内质与女性多情多愁的心理是暗合的。在古代,人的本性和才能都受到极大的压抑,而女子的处境比男子更糟,她们连个人的命运都把握不了,再加上女子重情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她们的心中蕴蓄着无尽的哀怨。从薛涛的“泪湿红笺怨别离”到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女子似乎总在愁情别绪中生活。因而,在男性世界看来,缠绵、多愁、善悲、喜怨就成了女子的天性。
2.柳的柔弱纤细与女人的低眉顺眼
一般来说,高大的、向上的事物带有男性的阳刚之气,而弱小的、下垂的事物总让人觉得柔弱纤细,是女性阴柔之美的体现。晋朝张华在《女史箴》说“妇德尚柔”,而柳树枝条下垂,枝条婆娑,因而显得柔美和顺,这正好与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相符合。
《诗经》时代,女子以健硕为美,到了后来,随着男权势力的增长,女性的社会角色便慢慢退化,进而成了男性玩赏控制的对象,他们要求女子以柔为美,以顺为德,于是柔弱和顺就成了女性气质秉赋中最动人的特点。所谓“柳丝袅娜春无力”、“柳柔花媚娇无力”写的都是女子柔弱如柳的身姿神态。在男性们看来,女子因其柔而生媚,因其弱而生娇,因其顺而生怜,而女子正因为有了柔、弱、顺的特点,才显得妩媚娇艳,楚楚动人。而柳树外表上的纤细柔弱,低眉和顺,正合乎女性的这一特质,所谓“蒲柳之质”、“三秋蒲柳”都是女性柔弱之美的写照。
3.柳的垂长袅娜与女人的修长妙曼
清代李渔曾说:“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其实,柳树的这种垂长袅娜恰恰与女性的外在美相一致。女性形体贵修长,行动贵婀娜多姿。汉代体轻婀娜的赵飞燕,战国时“楚王好细腰”,都说明苗条修长、体态轻盈是美人的标准。曹雪芹用“行动处若弱柳扶风”形容黛玉的体态之美,杜甫也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的诗句,表现的正是女性修长曼妙的妩媚之态。
4.柳的易种好活与女人的飘摇不定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风俗,一是因为谐音双关,“柳”同“留”,表达了送行之人的惜别之情;一是因为柳树易种好活,愿远行之人落地生根,随处皆安。
柳树的这种易种好活的习性虽没有直接用在女性之喻上,但柳树“絮飞漫天”时轻曼随风的身姿和飘摇不定的形象却给了文人们无限的遐想,女性诗人更是从中看到了自已如飞絮浮萍般飘落的身世和命运。而在男性意识中,也因看到柳絮无根,随处坠落,对其生发出轻薄、轻狂之意,“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在唐诗中,桃花柳絮便成了倡女的代名词,而俗语更是用“水性杨花”来形容那些轻浮善变的女子。
柳作为一个古老的意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存活了数千年,而它与女性之喻的关系,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一个心理定式。
二、月与情感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人们通过它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它在传情达意方面基本可概括为四类:
1.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争艳,秋月高悬,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美景,然而在词人的眼中,这些却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触发物,花儿无情地盛开凋零,月儿无情地升起落下,让李煜的亡国噩梦一次次地浮现,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让他的精神面临崩溃,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2.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照临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3.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得意须尽饮,尽饮须对月,这样才有氛围,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听众,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4.无奈苦闷之情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面对着险要壮阔的三国赤壁,联想到周瑜少年得志“雄姿英发”,而自己却一再受挫“早生华发”,诗人苦闷之极,却苦于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只有向“江月”一吐胸中块垒,倾诉壮志难酬的失落。
月亮作为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追捧与喜爱,它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
★作者简介:袁永生,广东省中山市濠头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