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勇
古诗言简意赅,要多读,熟读成诵。一首诗犹如一幅画、一首歌,反复诵读不仅有助于理解古诗内容,还会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得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以《村晚》为例,谈谈古诗的朗读教学。
一、 读通全诗,引导入境。教学时教师先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再解题,从“村晚”诗题可知,这首诗是描写乡村傍晚景色的。读通诗文是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① 初读,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由于这首诗生字较多,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先自行读上六七遍,基本达到熟读的程度,这才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② 试读,其目的在于检查学生自读的效果。学生通过自读预习,渐入诗境,教师从旁点拨,让其逐步感受诗意。
二、 读出画面,理解诗意。文字是抽象的图画,图画是形象的文字。一边读古诗,一边引导学生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把隐形的思维活动用图画的形式外现,创造愉悦的课堂气氛。我教这首诗时,就采用了吟诗作画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词语注释边读边想象,运用了多彩的画笔画出了形象的画面,我再让学生一句句地读一读,说一说。图画得很美,课堂气氛也活跃,可是学生真的理解了吗?这时我抛给他们一个问题:“谁来看图说说诗中描绘的美景?”其实这是引导学生总结诗意,同时教师借此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几位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绘了诗中的美景。就这样,学生读读古诗,画画图画,评评图画,说说诗意,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
三、 读出节律,品味音韵。“在古诗中,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诗的形式”。因此,要朗读好古诗就必须展示优美的节奏和旋律,显示出它的音乐性。《村晚》是以优美动人的乐章,描绘乡村傍晚风光的,为了让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去品味诗的音韵美,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朗读时,一要亮出节拍,即注意停顿,并读出重音。如,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示停顿较长,“/”表示停顿较短,“”表示重音)如诗中两个“满”重读,分别突出草丰水美;“浸”,有倒映之意,这个词生动形象,重读予以突出;“横”是一个动态,重读表现了牧童的天真活泼;“信口”,重读则表现牧童的自在随意。朗读时,二要适当延长音节,使每个字的音都来得长些。当然,诗中的前两句表现静景,可以适当延长音节,而后两句表现动景,则可稍短些。由于每个字音都作了相应的延长,通过“咏”把诗中的“意味”“神韵”咀嚼出来,我们仿佛看到了乡村傍晚的山水之美和情趣之美,营造了幽静、祥和的景致。朗读时,三要显现韵脚。韵脚如音乐的“鼓点”,朗读时将韵脚念得稍强一些,让人听来和谐委婉,这也是显现诗歌音乐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这首诗的韵脚是“陂”“背”“吹”,就要读得明显些。
四、 读出情感,想象意境。古诗的有感情朗读可以说是古诗形象的再创造,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仔细品味,才能更好地读出诗的意境和意味来。在指导学生读《村晚》时,我要求学生读时要积极思维,脑中浮现诗的画面,顺着诗中美丽的画面及人物动态展开丰富想象和联想,使其受到感染,进入诗的意境。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要视诗人所见为自己所见。如诗前两句写幽静的村外风光,这是静态描写,读时感情应细腻而轻柔,语调委婉而亲切,这样就能传达诗人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受到诗人敞开心房充分享受这美景的心境。后两句生动描绘了一幅牧童晚归图,有形有声,如果说静态美幽静恬淡的话,那动态之美则给人随意自在、天真烂漫的感觉,读起来也自然轻快些,明亮些。我想这样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就能通过有声语言再现那一幅动人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 引读辅助,背诵体会。古诗的语言是跳跃的,要让学生理解诗人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就得把诗句在跳跃过程中的“空白”填补起来,引读法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一课的结束部分指导学生背诵时,我两次用到此法。第一次“情境”引读,教师带领学生步入情境之中。第二次“提示”引读,教师提示每句诗的开头,学生接下去,辅助学生记忆背诵。这种引读法能够很好地填补情与景的“空白”,从而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成为生动和谐的共鸣。
总之,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实际,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点拨外,不必过于追求深度。事实上,教师过多的讲解只会僵化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想象。故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先不要求全部理解,更重要的是加强朗读品味,帮助其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意。这样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想象力,以及增强记忆力等都是大有益处的。看来,“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应成为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