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2009-11-11 09:17顾永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例题后进生学困生

顾永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的学生数学学得好,有的则觉得有难度。研究发现,这其实跟我们的教材、教学方式等有着很大程度的关系。作为数学教师,面对着不同的教材,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发生一定的改变,用智慧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实现均衡教育。

一、教材方面

(一)教材例题呈现形式改变

翻开教材会发现:现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改变就是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例题的呈现不再是一道完整的已经解答好的题目,有的需要学生自主探索后获得,有的需要学生思考后在教材上把解题过程补充完整。现成的答案减少了,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一来,一部分思维敏捷的优等生就有了用武之地,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呈现方式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他们的自主探索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那些后进生就显得较为迷茫和被动了,他们的思维跟不上教材中要达到的思维密度,这给他们学习数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策:

1.教会审题,提高分析能力。

审清题意是正确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前提。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或者无法解答问题,都是因为审题不清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审题教学。当教师用多媒体或挂图呈现例题时,首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也就是条件),能提出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完整的进行补充,最后启发学生独立分析、解答相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后进生,要听听他们的分析过程,适时进行指导,适当放低要求。

2.联系实际,提高解决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达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解决问题,即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多观察、多研究、多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于后进生,要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看看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在哪个方面遇到了困难,再引导帮助解决。

(二)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泛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发现其中包括四大教学领域的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实际问题。它们按照螺旋式安排,每册教材中都用十个单元左右来安排这四大领域的内容,每个领域分布在低、中、高多个学段之中。如统计、观察物体等就分布在各册教材中,只是教学目标各有不同,逐步提高。这样一来,每册教材单元就显得多,其中有的单元课时少,因为它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但是,就是在这两三课时中,例题是简单的,但延伸出去的东西又有很多,有的习题由单一到综合,层次多,方法不同,要一一讲解,需要时间巩固消化。

对策:

1.把握目标的“度”。

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每个年级段每个教学领域内容的教学目标,不要随意增加知识的难度。对于后进生,要求可以适当放低一些,但是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学会。

2.调整教学内容。

因为有的单元教时少,真正需要学生内化的时间较多。内化的方式或是经过实践,或是经过有效的练习。像认识钟面单元,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那么分针走两大格、三大格……十二大格是多少分钟?在没有学乘法前教学,学生只能用加法,如果在学习乘法后教学的话,就显得简单了。所以,对于学困生来说,开始学要放低要求,等学习乘法后,再引导巩固已学知识。

(三)教材呈现形式过于花哨

在一、二年级的数学书本中,出现大量的情境图,情境图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更为形象。然而,对于学困生来讲,过多的信息使他们来不及整体接受,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题意,致使他们游走于题目的外围,深入不到内部,不理解题目就谈不上解答。

对策:

1.分步呈现。

为了避免一些情境图对学生的干扰,教师可以让学生看黑板上的图,教师分步呈现给学生看,从而有效理解题目的含义。

2.内容重组。

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故事的形式把情境图的内容、对话呈现出来,减少学困生对题目理解的难度。

二、教学方面

(一)充当观众

新教材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一些概念、法则和公式不再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归纳、总结,这对于学困生又有了难度。对于那部分优等生来讲,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能,主动学习探索,学有所成;但是对于那部分学困生来讲,他们只能充当听众。

对策:

1.培养自主意识。

要让这部分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这是很正常的,应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告诉学生,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一方面可以积极思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主动请教老师、同学,让自己明明白白每堂课。

2.教师关注。

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这部分学生,课堂上要尽量多给他们练习的机会,用鼓励的语言启发他们思维,在解决了题目后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使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关注着他们,使他们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二)“热闹”的课堂

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往往设计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让学生讨论1步有多长。这下课堂可热闹了,有的说是60厘米,有的说是50厘米,也有的猜是40厘米……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争来争去,谁也不听谁的,导致合作学习徒有其表。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味追求形式,而不考虑合作的时机、方式等,那么课堂就会成为“菜市场”。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本来对学习缺乏兴趣,这时就会趁着“热闹”浑水摸鱼,只听优等生的观点和答案,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

对策:

1.实践——用事实说话。

教师让学生讨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不如让学生亲自走一走、量一量,事实胜于雄辩。这其实是在告诉学生,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数学。

2.讲解——课堂的需要。

课堂其实还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特别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难题,通过讨论无法解决时,就需要教师的讲解。要知道,讲解不是一味地包办代替,而是适时点拨;不是灌输说教,而是引导探索;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归纳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采用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学困生,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猜你喜欢
例题后进生学困生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