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009-11-05 08:54徐艳娟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反比例创设笔者

徐艳娟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但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还在被部分学校的部分教师重复使用,“高分低能”的学生每年还在不自觉地培养之中。如果真正到课堂上去转一转,就会惊讶地发现,填鸭式教学依然有一定的市场,而合作讨论有些还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为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向积极的方向转变,才能培养出“高分也高能”的学生,教师也应该从课堂的权威地位上彻底地退下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常从下列几方面去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情境教学,创设良好氛围

初中生的年龄相对来说还不大,他们的学习主要依靠兴趣进行,良好的教学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有好多种,不管运用哪一种都要精心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一个“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让他们经过探索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平台。问题情境的创设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由教师创设,这是最常见的;另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营造。平时听课中,笔者发现问题情境教师操作的居多。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因为问题情境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范围和契机,而教师的提问大部分还是从教的角度去考虑,较少也不可能完全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上去思考,这就使问题的创设有了局限性。笔者的做法正好相反。问题情境主要由学生创设。学生的提问有些是教师预想不到的,或者说会填补教师备课的一些空白,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的活跃。

2.创设多媒体情境。由于多媒体视频音频并重的强大吸引力,在处理语言文字上有其独特优势。如在显示知识的重点难点上,可以利用它的回放、闪烁等功能,教学质量也就有明显地提高。比如,讲四边形中的“菱形”时,其中“菱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是重点,而“探究和应用”是难点。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掌握知识,笔者运用课件创设了一个动态的情境,分别将菱形的三个判别方法生动直观地介绍给学生,重点解决以后,又将菱形的这种判别方法分别运用于具体例题,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判定方法。对于一时还没有听懂的同学,就充分运用课件的优势,再重复播放,将重难点反复演示,一直到大家完全看懂为止。

3.创设故事情境。为了配合教学,笔者在课堂上会适当地讲一些数学领域中的名人轶事、趣事,以鼓舞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这样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助于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这种“名人效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终身受用。需要注意的是,故事情境的设置是为教学服务,千万不能喧宾夺

主,延误了正常的教学时间,因为情境设置毕竟是辅助教学的。

二、鼓励“说错”,允许不同意见

曾经有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颇为深刻的话:“教室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这话确有道理。学习有一个不断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没有前面的错误,就没有后面的正确,学习过程中从头到尾全部正确的概率几乎是没有的。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讨论中有了错误,笔者绝不会去批评,也不会马上直接讲解,而是启迪学生进一步探究甚至是辩论,努力通过小组或班级讨论获得正确的答案。笔者还常常在正确结论得出以后,要学生感谢曾经说错的学生,因为是他的错才引来大家的合作讨论,才有了正确的答案,减少了其他同学走弯路的可能性。

鼓励“说错”,说到底不是鼓励学生的错误,而是鼓励说错学生的学习信心。课堂解题中,有时会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笔者会允许不同意见和不同方法并存,让事实来说话。在讲“全等三角形”判断、证明题的时候,就多次出现过这种解题角度不同但殊途同归的情形,这时候的鼓励“说错”就是允许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看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多角度解题方式的一种肯定和支持。鼓励说错,说到底就是消除学生的种种不必要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建立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扫除思想上的障碍。

三、引导互动,开展数学交流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即运用适当的语言,包括数学语言,相互交流学习的认识和体会,讨论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学会提问、答问、论述、证明和反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活跃局面。在课上,笔者能不讲的内容尽量不讲,能让学生讲的尽量交给学生去讲。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启迪了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作业评讲、考卷评讲全部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一张考卷,笔者会分给几个学生。比如,填空题交给一个学生讲,选择题给一个学生,计算题一个学生,证明题一个学生,应用题一个学生。有时,索性将整张考卷交给一个小组,由组长协调分配、合作讨论后上课做“小老师”。如果学生在讲解中出现了错误,又正好是大家共同交流的好机会。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见解,随着讨论的渐渐深入,正确的答案也就会慢慢“浮出水面”。如果是新授内容,笔者尽量压缩讲解时间,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担子压到学生的肩膀上去。比如,“反比例函数”这一章,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图像和性质是重点。课堂上,笔者只精讲了一小部分核心内容,学生之间的提问交流远远多于笔者精讲的时间。通过互动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写出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够较好地判断一个函数式是否为反比例函数。笔者曾经做过一次试验,两个平行班级,一个班采用交流为主的方法,一个班以教师讲解为主,结果显示,前者由于学生学得主动,其效果比教师单纯地讲解要好得多。

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力地证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而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是教师要用新课标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能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其次是需要有得力的措施及时跟上,而且要将这项工作做细做扎实。

猜你喜欢
反比例创设笔者
上期《〈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参考答案
创设未来
老师,别走……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反比例函数相关的隐含结论及其应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巧用点的坐标解决反比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