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学生、教材实现优化组合

2009-11-05 08:54戚德平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新课程

戚德平

“新课改”的目标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然而,在高中历史新课改中,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仍大量存在。本文从教师、教材、学生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原因之一:面对新课改,教师的知识、能力出现了欠缺。

历史新课改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学人民版“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课标要求如下: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了解希腊城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承关系;体会古代希腊的灿烂辉煌。针对这些陌生的内容,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骨干教师,都会感觉到知识缺乏、方法陌生,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其结果是师生长时间精心准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合作”表演,勉强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平时教学只好走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老路了。

【对策】优化教师。

1.增加知识储备。“给学生一碗水,自已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应认真研究新增加的内容,增加知识储备。对新增加的内容,应多读些原著,增加知识储备。否则“以己昏昏”,岂可“使人昭昭”。

2.提高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教师应多学习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如《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历史教育展望》、《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理解与实施》、《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等。

3.加强集体备课。集集体的智慧弥补自己的不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体备课也是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试想,如果教师之间就难以合作探究,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4.培养教师骨干和典型。在研究教材和研究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教研员要善于发现、培养骨干和典型,通过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典型教师的示范、影响作用,使课改得以顺利展开。

原因之二: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学生自主和创造性学习习惯差。

在我国一些地区,虽然从小学初中早已开始新课程改革,但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实际教学中,思想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填鸭”教学和题海战术仍有市场,学生自主和创造性学习习惯差。进入高中阶段后,许多学生对于真正实施的新课改不习惯、有恐惧,甚至有抵制,这样也迫使一些教师回到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老路。

【对策】优化学生。

1.新课改应从“娃娃”抓起。高中历史新课改离开了小学、初中课改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务之急,在小学、初中阶段要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真正贯彻新课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2.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太在意自已的教师地位,不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过分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应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构建起师生互爱、平等和谐、民主交流的良好教学氛围。教学时,教师要多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少用命令的语言,以引导者或助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并处处让学生做主人。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思维活跃、行动自由,能充分行使自主权、创造权,学生完全能以主人翁的心态主动投入学习中。由此可知,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和支柱。

如在教学人民版“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课时,学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些是“幼稚”甚至是“反动”的。笔者在教学时肯定其合理部分,对不合理部分则与他们民主交流,甚至相互“争论”,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必须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发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原因之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课时容量大之间的矛盾。

目前参与课改的各地、各校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依据课标制定的教学内容量大,而课时数相对减少。如高一第一学期所学的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共160页,每周2课时,新课改前高一第一学期所学的历史共152页,每周3课时。

新课改后课时容量大。如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包含了课改前的近十节的内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需要相对充分的时间,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初中阶段各地各学校不能很好地进行历史教学,甚至于有些地区和学校干脆不开历史课,历史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差令人咋舌。笔者曾对高一新生做过一次调查,不知道中国古代朝代顺序的学生多达80%。当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尤其是学习新课程,历史教学跨度大,既涉及到中国史,又有世界史,而且课时容量大。这样要推行“新课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真可谓难上加难啊!

在这种情况下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似乎是最好的武器。

【对策】优化教材。

1.修改课程标准内容和历史教科书。呼吁有关部门依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在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和历史教科书逐一进行研究。应大幅度降低难度,压缩内容,切实改变课标和教材“偏、难、繁、旧”这一痼疾。把选择历史教材的权力扩大到每一个学校,甚至是历史教师,使一些低劣的教材退出市场。现在个别教材质量平平,甚至错误百出,已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的进行。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活用教材。应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各地教学要求、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高考要求来确定教学重难点,对教材要大胆取舍,教学中要详略得当。要“活”用教材教学生,而不能“死”用教材教学生。如在教学人民版“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课时,围绕课标要求设计教学,对课标非要求的中共八大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课外自读;略讲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只有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优化组合,才能使高中历史新课改从“不改不行,很难改,改了也难”的困境中走出来。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新课程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