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要从无效教学行为入手

2009-11-05 08:54蒋发科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课改现象文本

蒋发科

【摘 要】要落实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从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入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课改 现象 文本 过程和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构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新课程下的语文课程目标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以上这些理念对语文课堂教学有诊断、导向、激励、反思、调节等作用,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出了具体要求。无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无效教学行为。要真正落实课程理念,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养,就得从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入手,通过深化认识,深刻反省,坚决洗脑,去伪存真,通过科学施教的途径进行改革,变无效教学为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笔者仅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表现突出的“文本使用”、“过程和方法”谈起,以期落实课程理念,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养。

一、关于语文文本的使用

文本是课堂教学之根,是知识之源,是掌握知识之例。只有对这一根、源、例有了认识、感知,体悟、把握,才可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乃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可以培养与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变成现实。语文学习脱离了文本,不知将如何学。脱离或者丢弃文本的课堂教学,其效果只能是虚无缥缈,缺乏充实与厚重。有些文章、诗歌或语言所表达的意境,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如果图文成了主角,语言成了辅助,那语文课的本质就消失了。

但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却正好存在着对文本没有弄甚明白,只将文本当做一块砖,看作一个“引子”的现象。这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体现的尤为突出。有时一节语文课,教师把课文与插图都费尽心思地展示了出来,学生连书本碰都不碰,只是一味地看屏幕。这种教学行为使多媒体的直观感体现了出来,但文本的味道却淡远了。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再不是停留在儿童时代了,书上都有的东西,根本不用花功夫去做,让学生和文本紧密接触才是重点。学生走进了文本,就会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学生看书朗读、看书观察、默读、体味,肯定比大屏幕更清楚、更入情,更能让学生思考。

有时教师将文本当做 “引子”,将文章的内容泛泛掠过,浅尝辄止,却避重就轻地做了大量的辐射——所谓的延伸拓展。从表象上看,知识面广、容量大,对文本把握深而透。但是,仔细品味,这一过程和方法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吗?在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形成与习惯的养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文化品质与审美情趣的的提升等环节来是实现的。虽然每一节课不一定将这些语文素养的训练与提高做得面面俱到,但还是有很多方面却要靠文本这一“例子”循序渐进的训练和提高。因此,只将文本作为 “引子”、师生不深入研讨文本的作法,将课堂教学演绎成多媒体优势的展示,教师在黑板上不着一字的“洒脱”,学生不记写的“轻松”,在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未得到建构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的“延伸拓展”的教法是不足取的,是欠效或无效的教与学行为。这无疑是喧宾夺主,实质是舍本逐末,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这是教学思路的失败,其根源在教师身上。只有合理地借助多媒体解读文本,当用则用,不当用则止,正确处理工具和内容之间的关系,重视文本,回归文本,课程改革才会步入轨道。

二、关于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与方法。文本的阅读也是教与学的方法,又是教与学的过程,二者相互渗透而不可分割。学生在教师的正确阅读方法指导下,把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同生活的真实体验联系起来了,才可通过文字的桥梁,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进而走进作者心灵。同时,阅读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文句的语气、语意、语序的感知和理解而达到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的过程。语感增强了,学生才可能在听、说、写这些基本技能上体现出良好的素质。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蜻蜓点水般地对待这一过程和方法的现象。教的过程只是个时间流程,是走马观花的过程;学的过程或因一头雾水而痴呆,或是热热闹闹“随师逐流”。当学生独自面对文本解决问题时,只能束手无策而“望文兴叹”,解决的问题只是些皮毛,所得寥寥无几。这种教法轻过程、轻方法,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积累、发展、提高的轻视,是“重结果”的演绎,教师只是为完成任务而教,却忘记了教学目的。只有把阅读的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剔除走过场、重结果的无效教学行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提高。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又一过程和方法。可是,有的老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安排,致使许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呈无序、无效状态。如有些合作设计的问题很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是,就在学生兴致酣畅时,老师计划的时间到了,合作告一段落,学生思维的灵光随之熄灭。这种看似气氛活跃、人人参与、面向全体的合作,其实只是浮躁、盲从和形式化与少数学生 “独舞”的课堂,是没有效果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归结起来就是:其一,只开花不结果的“自主、自流”。肤浅,主体性虚假,缺乏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帮助。其二,重视形式而忽视实质的放任。学生是应付地、被动式地,缺乏平等沟通和交流,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其三,不知所为的探究。机械经历程序和步骤,缺乏质疑,内涵和精神“空虚”。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纵向三维结构框架中,只有把握住了文本,重视了过程和方法,才可培养与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才会变成现实。只有真正领会了课程理念中的“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构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内涵,真正树立课程目标中 “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服务理念。只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那么,玩花样的表演、示范、哗众取宠等无效教学行为就会逐渐退出教坛,真正的有效教学行为就会走进课堂,课程改革制定的总目标就会得以实现。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以改革无效教学为契机!

猜你喜欢
课改现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