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生活”喧宾夺主

2009-11-05 08:54顾永艳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生活数学教学效率数学教学

顾永艳

【摘 要】“新课标”提倡生活数学,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是为了优化数学学习过程,提高学科数学教学的效率,为最终在生活中的数学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如果只是为生活而生活、为情景而情景,本末倒置,必然会严重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利于学生在将来生活中的运用,最终彻底背离“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数学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 教学效率

一、教学案例:

(一)

教学内容:小学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统计与可能性》

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一段动画:1分钟内,某条道路通过了不同数量的轿车、公共汽车、货车、面包车四种车辆,让学生通过画“√”的方法记录车辆通行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制成统计表。

交流后,老师提问:“20分钟后,来的车辆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

生1:可能是轿车。因为轿车的速度最快,所以20分钟后最有可能出现的是轿车。

师:轿车速度最快就最可能出现吗?请坐,再好好想一想。

生2:20分钟后最可能出现的是面包车。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刚才我们统计时最先出现的是面包车,所以20分钟后它出现的可能性最大。

师:你再想想,20分钟后最可能出现的车和前面首先出现的车有必然的联系吗?

生3:老师,我知道是货车。

生4:……

(已经好几分钟过去了,面对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这名执教的老师有些沉不住了。)

师:(加重语气)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哪一种车的数量最多?

生:轿车。

师:(强调的语气)那么轿车和其它三种车相比谁出现的可能性大呢?

生:轿车。

师:那么20分钟后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什么车?

生:轿车。

老师如释重负,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

(二)

一位特级教师上这节课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一番启发之后,效果仍然不理想。当下,老师就从粉笔盒里取出数量不等的四种颜色的粉笔,其中红色最多,混合后放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提问:“老师随手从这个盒子里取一根粉笔,最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学生:“红色的,因为红粉笔最多,取出的可能性最大。”教师趁机追问:“那么你们想想,这一题中哪种车数量最多?20分钟后谁最可能出现?”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回答。

二、案例评析

在第一个案例中,执教者一味地采用启发式提问,试图让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但没有想到,孩子们这个时候的思维已经走向了误区,越启发离正题就越远,最终只好强硬地将学生拉回到课前设计好的思想轨道。通过强烈的暗示,使之似懂非懂地说出答案,其教学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第二个案例中的特级教师反应比较敏锐,经验也比较丰富,在发现旁敲侧击的启发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后,果断地调整教学策略,并适时改换教学手段,借助更具体的提问让学生有效地调整思维定势,由“红色的,因为红粉笔最多,取出的可能性最大”举一反三,到“那么你们想想,这一题中哪种车数量最多?20分钟后谁最可能出现”,学生轻松地找出正确答案,使教学终于大获成功。两个案例相比较,优劣高下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针对不少参与讨论的同行都认为第二个案例中特级教师的课堂“非常完美”的结论,笔者却难以苟同。

人们之所以形成现在这样一种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目光仅仅止步于问题发生后执教者的启发引导是否有效,而没有进一步追问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并假设如果在上课之前好好备课、好好备教材、好好备学生,是否可以避免课堂初始阶段的混乱。

“统计与可能性”探询的是相对数量与出现频率的关系,单纯的“统计与可能性”教学所需要的“生活情景”只要有四种车辆的静态数量就足够了——而我们的学科教学,都应当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可是,作为新授课,两个案例中的同行一开始都将原生态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情景”提供给了学生,里面除了“数量”,还都隐含着“速度”、“时间”与“车辆出场顺序”等生活中的确会严重影响出现“可能性”的客观因素,无疑都是在画蛇添足,也恰恰是这些因素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思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歧途。同时,当混乱发生后,这位特级教师相对高明的引导也只是一厢情愿地剥离了其原创生活情景中隐含的“速度”、“时间”与“车辆出场顺序”等影响出现“可能性”的客观因素,误导学生只考虑“数量”关系,这就彻底改变了题目的性质。由此,师生所面对的已经是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数学”的题目。教学中师生最终得出的“正确答案”,在原来的题目中,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不是唯一的一个。学生原来给出的答案,其实也都“可能”是正确的。这位特级教师同样犯了一个严重的原则性错误:即不去明确改换适当的“生活情景”,而是通过“寻章摘句”式的“引导”,彻底改变题目的内容与性质,千方百计地让其继续鱼目混珠。最后,学生仍然不明就里,难以真正理解“可能性”问题的内涵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还会在潜意识里将简单的数学问题与复杂的生活问题混为一谈,误以为分析处理复杂的生活问题也可以这样只抓一点而不及其余,为其以后的学科数学学习,甚至生活数学运用的良好习惯养成埋下了隐患。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好好备课,好好备教材,好好备学生,这堂课最好的选择应当是:提供信息相对单纯的那个教学情境,先让学生发现“因为红粉笔最多,取出的可能性最大”的结论,进而理解“统计与可能性”的真正内涵,然后再推及到诸多类似的生活场景与题目(比如课堂中的那个)中,从而帮助学生选择整理信息,形成规律性认识,以有效避免无谓混乱,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为反对以往目中无人,逐渐走向僵化的“知识中心”、“学科中心”教学,“新课标”提倡生活数学,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是非常英明的。但学科数学走向生活,是为了优化数学学习的过程,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为最终生活中的数学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这一点,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为生活而生活、为情景而情景,本末倒置,让学科数学屈从于生活,必然会严重影响数学教学的效率,损害学生将来生活中的数学运用能力,最终彻底背离“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数学的根本宗旨。

猜你喜欢
生活数学教学效率数学教学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生活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培养乐学情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