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促进钢铁行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

2009-11-05 05:09
中国经贸 2009年16期
关键词:钢铁企业信息化

喜 晶

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优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应对措施,加强钢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能耗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如何促进钢铁行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

关键词:钢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和精准化;资源规划

一、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中国的钢铁企业是近20年才逐渐从自动化开始涉足信息化领域。上个世纪80—90年代初是尝试摸索阶段,信息系统在原有的人工作也流程之上进行电子记账。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认识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部分业者加强投资于生产自动化,开始考虑系统集成和产销、财务管理等业务需求,注重信息系统项目投资的效益回收——应用功能的建立。少数领先者开始引进外界咨询及技术转移。全面建设“产销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构成企业不可或缺的营运手段,信息技术已经开始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到了新世纪,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寻求能改善企业经营体制的全方位的信息解决方案。

大型钢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高科技应用范畴,其知识运用涉及企业现代化管理,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自动化信息处理等学科领域。对企业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自动化生产水平和资金积累水平整体上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经营管理水平、历史积累等方面的不同,国内钢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条件和水平也有较大差异。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自己研发管理信息系统(MIS),到90年代开始切入管控一体化系统、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重点钢铁企业已初步建成了体现ERP思想的整体产销系统。目前,国内60%的重点钢铁企业已建成办公自动化系统,58%的重点钢铁企业已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82%的重点钢铁企业实施了财务管理系统,52%的重点钢铁企业销售管理实现了计算机化。

二、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和精准化

随着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模式及开发手段,已不能适应产品需求个性化的市场形势。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进新产品研发进度,已是各大企业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从订货确认到售后服务跟踪,从新产品的质量设计与全过程质量监控,按照质量计划要求跟踪产品生产过程,在各个生产阶段对产品进行实时检验监控,不但确保了客户的各种需求能准确、快速转换,同时实现了在线数据的系统化分析。

目前钢铁行业在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已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钢铁产业大调整、大整合与大兼并。兼并之后,企业又会马上面临如何整合的挑战。怎样将各自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流程整合成一套协调的新的运作模式和流程,对企业兼并后的协同效应能否迅速体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新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应是流程创新与信息化整体性融合的结果,而融合了流程标准化、流程创新和信息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可以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带来坚实的支撑。流程标准化、流程创新及信息化的融合将是成功兼并的基础,也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必经的过程。那么现在钢铁行业信息化重点是什么呢,应该是基于一体化流程的标准化和精准化管理体系。

标准化和精准化在不同的时间点,是由不同的工具来支撑的。现在很多钢厂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标准化和精准化的管理体系,以及如何将其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如何从信息化的角度来推动企业发展的问题,所以今后在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提供基于一体化流程的标准化和精准化管理体系。

中国区副总裁王磊认为,中国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走到今天,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也逐渐成熟起来,大家也更多的在考虑今后企业信息化该怎么去走。其实,现在有很多钢铁企业不约而同地提标准化和精准化的管理体系。但如何把它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从信息化的角度来推动?我认为应该二者应该是整合在一起的,这也是下一轮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ERP与MES无缝衔接的问题。从SAP ERP逐渐做到ARIS,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包括ERP系统纷繁复杂、全面多样的功能,回到本质,一个根本的出发点还是一个运行体系和运行业务的集成。很多优点和效用,都可以根据该流程体现出来或者延伸。这就是解民博士所提出“基于一体化流程的标准化、精准化的管理体系”,是今后企业的标杆方向。

全面提高质量是所有标准化活动的最终目的,而制定、实施和完善标准则是一切完整的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基本前提,这种情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所以该标准化定义也具有普遍适用性和长期稳定性。

三、信息管理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为建立“计算机化企业”而提出了“总体数据规划”(Strategic Data-Planning,直译做“战略数据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我们于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结合国情进行学习、研究和试点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钢铁企业开发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上级推广下来的各种应用程序和从软件市场中买来的应用软件,一般都不注意数据的标准化,因而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有些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投以巨资建立起来通信一计算机网络、各种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由于缺乏高层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远没有发挥信息化投资的效益。另外,一些企业准备引进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链管理(SCM)等管理软件,但见到或听到一些管理咨询无效、系统实施失败的案例,虽然经过调研考察,参加过培训研讨,仍然没形成明晰的思路。这些主要是由于企业各个部门现在运行多种软件系统,各系统有各个开发商按各个部门的需要进行开发,各系统间相互孤立、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这样的信息孤岛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各个信息系统是面向具体业务和部门;数据库面向人工报表建立、数据流程是模拟手工流程。因此,已建成的信息系统间难实现信息共享,不仅为系统集成造成困难,也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想解决上述问题,进行正规的信息资源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国外企业从数据元素标准化做起的数据管理工作,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经过一个时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我们总结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这些标准在企业里建立和实施,会从根本上治理混乱的数据环境。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总体策略即“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梳理业务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企业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就进行改造优化或重新开发,从而能积极稳步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个钢铁企业只有实现产品生命全周期全过程的制造过程信息化,专业及基层管理信息化和流程管理信息化,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信息化。企业只有内通脉络,外通气息,才能实现信息化的最终有效利用,实现企业的内息的长绵不绝。我们钢铁企业要想信息资源规划成功,其核心思想是:

1企业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不是以处理为中心

电脑是死的,人做出了系统分析,按照一定的工作处理流程开发出来了软件系统,但是电脑并不理解这些处理和流程,他只是按照这个软件系统的数据组织方式进行大规模的“0”“1”运算。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处理和流程肯定是要经常变化的,要让电脑上的软件系统也跟着作相应的变化,只能是重新修改这套软件系统的数据组织方式,可是没有经过科学的、工程化的IRP规划,这种修改的难度和成本十分常高的,所以IRP强调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以处理为中心。

2数据是稳定的,处理是多变的

企业的职能域是相对稳定的,按照职能域规划出的数据也比较稳定,不管业务处理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主题数据库、数据结构不会轻易变,“笨”电脑也就比较能适应了。不同系统之间交换的只是数据,而不是彼此内部的设计逻辑,使用IRP技术进行整体规划后,企业全域的数据明确了,各个系统都按照这个规范来进行,那么各个系统出来的都是在同一规范下的数据,而且集中存储在共享的主题数据库里,信息孤岛自然就得以变成信息大陆了。

3最终用户必须真正参加开发工作

要想按照职能域规划出比较稳定的数据,必须有最终用户(客户)全力参与。各行各业,工作细节千差万别,软件开发商和咨询商都不可能单独把这个数据规划做出来。

四、总结

伴随着市场的千变万化、客户特殊要求越来越复杂和挑剔、竞争对手的壮大和进步、供应商的要价越来越高、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环保法的实施,对于企业尤其是钢铁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正在受到极大的挑战。我们只有用合理有效的实施信息化管理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高起点、低成本,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目标。

猜你喜欢
钢铁企业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培养就业钢铁企业高素质人才模式作用的研究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共青团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基于生态文明的钢铁企业低碳生产激励模型研究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与创新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