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研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其求知欲,促进其多种能力的发展,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断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瞎想出来的问题、钻牛角尖的问题,要耐心疏导,将他们的思维逐步纳入正确轨道。对那些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要善于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教师对回答不出的问题有责任刻苦攻坚,给学生以答复。例如:有的学生学过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问道: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汽车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面来推就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运动状态未能改变,后者却能改变?还有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别人却能抱起?总之“启发”的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重浪花,使他们获得书本上并没有的东西。
三、正确评价,发展励创新能力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组织兴趣小组,让他们做些小制作,小发明,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四、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地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