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宁 安 波
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和归宿。如何使学校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适应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以现代德育观构建新型的育人模式
过去,我们在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针对性、实效性较差。为了实现德育现实的突破,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以现代德育观构建新型的育人模式。
一是在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学校德育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的德育内容体系。二是坚持主体性德育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学生主体创造性,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活动,形成多样化的德育途径。三是突出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重视学校德育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德育模式的多样化整合化,突出体现在东西方德育方法的相互渗透与古今德育方法的相互结合上。四是建立健全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的德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目标,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方法,注重德育过程评价,完善学生成长手册,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创造和谐的精神家园。
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以现代教育观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要按照“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机制,达到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是创新教学观念。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观、平等互助的师生观、多元化的评价观、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观和师生互动、引导生成的教学过程观,用这些新的教学观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是创新教育模式。由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转变;教学主体双边化,学生、教师互为主体;教学方法个性化,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教学评价多样化,注重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教学手段现代化,实现教学手段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参与、质疑、合作、探究。
三是创新课程体系。按照新课改要求,建立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辅助开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制作、礼仪社交、健身与生活、艺术与欣赏等校本课程,形成多样课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
四是创新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力求做到多主体化、多元化、多样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增加动态评价图象,形成完整的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多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三、创新校本培训机制,以现代教师观构建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
教师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主体和关键。要使教师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创新校本培训机制,构建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是培养“三型”教师。建设学习型学校,培养“学习型”教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培养“服务型”教师;加强教育科研培训,培养“科研型”教师。
二是搭建教师培训“三格层次”。对新教师进行“人格”培训,使新任教师一年内达到合格教师水平;对青年教师进行“升格”培训,由合格教师向骨干、优秀教师迈进;对骨干教师进行“风格”培训,充分发挥每个骨干教师的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有特色的优秀教师。
三是营造教师培训“三维空间”。为教师培训营造学习空间,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实践、反思、提高;为教师创造实践的空间,尽量多开展听课、评课、讲课活动,使他们有充足的空间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的空间,多开展教学比赛、公开课、观摩课、教案展评、论文评比等展示活动,使每一位教师才能都有展示的机会,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
学校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大趋势对学校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铸辉煌的必由之路。办学理念的创新和学校精神的塑造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构建新型学校管理模式则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不断地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办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欢迎的和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