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国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

2009-10-28 07:01王慧丽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国文台湾地区心理学

台湾地区和大陆的文化教育同宗同源,共同植根于华夏民族肥沃的土地。台湾地区语文教材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台湾地区的中学语文统称为国文,本文以台湾地区三民书局出版,黄志民等主编,2001年2月初版,《高中国文》1—6册教科书为例,希望通过对台湾地区语文教材选文的心理学分析,能够使大陆的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材编写方面有所借鉴。

根据台湾地区国文《课程纲要》的指导思想,台湾地区国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第3条规定:“编选教材范文时,要将所选用的教材,按文体比例、写作风格、文字深浅、内容性质,以单元或主题方式作系统编排。并于第二阶段(第六学年)渐次融入文言文。第三阶段应逐年调整文言文与语体文之比例。”国文教材编辑大意第五条写到:“本书所选之范文,以旨趣明确,文辞优美,足以启导人生意义,切合时代潮流者为主。”《国文》教材着眼于兼具语文训练、精神陶冶及文艺欣赏三种价值的文章,其前提是切合国民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能力,也就是所选文章,必须与现代青少年生活有关,并使他们了解和接受。因此,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能力,反映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知识与能力的标准,这些都属于范文编选的心理学依据。

表一:国文教材课文篇目一览(见文末)

表二:现代文与文言文在各册中的分布

从上述两个图表中可以看出:高中国文教材中,现代文约占三成,文言文约占七成。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大体上也逐步增大,这也体现了台湾地区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在选材上多注重文章的生活色彩,注重启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这样的课文编选,一方面与台湾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其心理学依据。

一、选文贴近学生不同的需要层次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它是一种以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为主的心理学新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类: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及尊重需要;成长需要包括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连续的、重叠的、波浪式的演进过程,即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同时存在,高层次的需要并不一定在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才出现。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国文教材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要,选文主题的丰富多彩,涉及到了学生的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国文教材选文最鲜明的特色是注重传统美德对学生的熏陶,注重中华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等优秀品质放在重中之重。如《左忠毅公轶事》突出了左公忠坚贞不屈的爱国志气,感人至深;《张劭与范式》展示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礼仪规范;《爱莲说》《五柳先生传》揭示了甘于淡泊,出淤泥而不染的道理。文言文选文主题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学生对认知、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外,国文教材还十分注重本土文化的展示。如表现台湾地区历史、风土人情的作品,《台湾通史论》《深夜的嘉南平原》《红头绳儿》《一杆“称仔”》等。有学者认为,学生最感兴趣的教材就是与自己有关的教材。学生读乡土教材,会产生浓厚的亲切感,从而满足一种对乡土文学的认知需要,继而激励自己产生自我实现需要,也实现了学生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的递进。选文中也有一些涉及“爱情”的作品,如《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陌上桑》等,对不断成熟的高中生来说,这既是一种认知需要、美的需要,也是自我实现需要。实践证明,通过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情观的引导是必要的,这也值得大陆教材在编写时借鉴。

二、选文适应学生认知结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取向。该流派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因此,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研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国文教材在选文上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积极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在选文的内容性质方面,高一年级多选择一些关于文化教育、情感态度类等基础性、社会性较强的文章,如《师说》(韩愈)、《伤仲永》(王安石)、《墨池记》(曾巩)、《施与爱》(张老师)、《深夜的嘉南平原》(陈芳明)、《陌上桑》(佚名)、《石壕吏》(杜甫)、《万鸦飞过废田》(洪素丽)等。高三年级多选择一些表现国家政治、修身养性类等具有较高精神境界的文章,如《出师表》(诸葛亮)、《陈情表》(李密)、《错误》(郑愁予)、《红头绳儿》(王鼎钧)、《谏逐客书》(李斯)、《渔父》(屈原)、《兰亭集序》(王羲之)等。高一到高三,学生在各个认知发展阶段所反映出来的特征各不相同,而且这些阶段的发展顺序也是固定不变、无法逾越的。国文选文的内容性质展示了认知的层级性——从基础性、社会性较强的文章到具有较高精神境界的文章,这考虑到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展现了国文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三、选文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国文教材选文,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相继出现并有着质的差异。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辩证思维已日益显现。在文体比例方面,国文教材的文言文选文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占的比例大体上逐步增大,文字深度、学习难度也相应地增加。如高一年级选编了《墨池记》(曾巩)、《六国》(苏洵)、《与微之书》(白居易)、《纵囚论》(欧阳修)、《虬髯客》(杜光庭)、《岳阳楼记》(范仲淹)、《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等一些较为容易的杂记文、论说文;而有一定难度的先秦散文和词曲等多集中在五六册,如《劝学》(荀子)、《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老子选、庄子寓言选、元曲选等。选文文字深度、学习难度的增加,是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鉴赏、研讨能力。这不仅体现了台湾地区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也是适应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一种体现。

总之,国文教材选文的编辑,有其严密的心理学依据,诸如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等等,这也体现了国文教材选文的科学性,这些都值得大陆教材编写时借鉴。由于台湾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特征,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分布方面,文言文占到了绝对优势,虽然没有外国文学作品的选入看起来有失偏颇,但这也体现出国文教材在选文方面的取舍立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从侧面也展示了海峡两岸的文化教育同宗同源,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蔡美惠.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壮丽.认知心理学与阅读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

[3]陈菊先.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语文教育目标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4]马春雨.心理学视角下的语文教材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5]杨倩.中国台湾地区新版高中国文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以东大版国文教科书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7.

[6]陈玉秋,郑芳.弘扬中华文明 注重人文教育——台湾中学《国文》教材摭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5).

(王慧丽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541004)

猜你喜欢
国文台湾地区心理学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家事审判机制及其启示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