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误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A)—0042—01
一、个性化阅读易进的误区
1. 放任自流,导致文本失去阅读价值。有一位教师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教师让学生评价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很多学生都评价了孙悟空、唐僧的特点,可有一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高度评价反面形象白骨精,说白骨精有屡战屡败的顽强精神,有孝心,吃唐僧肉还不忘老母亲。该教师居然大加赞许这位学生打破了思维定势,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事物。这样的个性化解读会误导学生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2. 蜻蜓点水,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片面、零碎。一位教师在一次课堂练习中,要求学生摘录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对学生说出的各种理由,教师都给予了肯定,但没有综合比较、分析。这就片面理解了多元性的含义,在肯定学生多元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忽略了引导学生去倾听、辨别、寻求最优解读,使得学生的理解感悟因为教师对多元性的理解而变得片面、随意、零碎。
3. 引导不足,导致无法触及文本的核心所在。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有些教师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样才能显示学生的“独特性”,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如果教师去指导,那学生独特的理解、见解和体验就会受到影响。教师的这种做法导致学生不能触及文本的核心。
4. 方法单一,导致个性化阅读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常常选用一些已经形式化的所谓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教学,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说出许多答案或是问题,处理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个个击破”,造成学生的理解零碎、肤浅;另一种是揪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放,这样似乎找到了“主心骨”,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有用,那些“没用”的问题怎么办?有些教师严格遵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把眼睛锁定在“自己”一词,所以面对学生一些错误的想法,教师不敢轻易否认,怕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而采用一些模糊的回答或不回答。
二、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应注意的问题
1. 尊重而不盲从。个性化阅读倡导学生对文本多元认知和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面对寓言、历史故事之类的思想教育性很强的文体,教师应该对文本的时代背景、思想主旨、价值本体有一个准确的预设和把握,切不可肆意超越文本、歪曲文意。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制约,有时学生对事物的判别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学生探寻文本意义,引领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因此,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2. 多元而有限度。所谓对阅读内容多元性的反应,指的是“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提出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对学生的多元理解,教师应及时纠正错误,尤其是“新鲜的错误”,不能听之任之,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理解,汲取有价值的理解为己所用,在开放之余学会综合,学会深刻、全面地思考问题。
3. 开放而目的明确,找准解读文本的关键。实践证明,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对客观规律的充分认识,没有牢靠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个性化阅读就会变成盲人射箭,学生不但不能深刻理解文本的核心,还会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寻找一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即贯穿全文、领会主旨、把握重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就该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达到破解难点,引导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的目的。
4. 主导而突出个性,注意阅读目标的实现。教师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又要保持自己在个性化阅读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在阅读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内容的理解不透彻甚至是错误的,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自己想法的空间,从而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最后据此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